【文╱邱盈滋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訪談」是我們就讀研究所期間常常會遇到的事,開口問感覺是件容易的事,只要勇敢一點,應該是不會有問題的,很多時候訪談可以獲得我們想要的,卻也有可能獲得意外的,這可能是老師的計畫案,可能是誰的論文,可能是…。但是問誰,受訪人的年齡、職業為何,怎麼問問多久,問幾次,好像也不是一見可以輕鬆解決的事,因此訪談前的規劃又顯得相當重要了。
在還沒來研究所之前,我也有過受訪的經驗。特別是我自己也有不好的受訪經驗。那一次的訪談和社區工作相關,原本受訪人是我當時的主管,我零時受命接受訪談,對方讓我感覺他很「急著」想要得到「答案」,由於我對對方問題的方向、看法有些不同,一再強調作答立場,讓對方很難問下去,對方讓我感受到他們急著想離開,想去訪問下一個受訪人,這樣的感受是很不受尊重的。
我認為「訪談」一者為訪一者為談,在訪與談之間,我認為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不只期待受訪人回答問題,不僅僅只是獲得單方面的回應,在獲得想要的答案之前,事前的工作變得相當重要,像是瞭解受訪人的背景就很重要,在背景中找線索,發現其可回應的面相或是關鍵,這樣也可讓對方瞭解我們對他之用心。有一種無從準備起的狀況,就可以交友聊天的方式進行,透過交友的放方,讓對方可以比較清鬆的狀態回答,我自己必須會有多一些的準備,在無法事先準備之時我仍會在開常時表明並且說明原由,讓對方感受自己的誠懇更是重要。甚至事後還奉上我們的論文、作品,以謝謝他們的協助。畢竟寫論文做研究是我們的事,沒有一個受訪人有義務協助我們。除了誠懇的拜託害是拜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