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30期 2011/04/01出刊/ 半月刊

 

 

族群與地域:台灣客家在地化的文化觀察[1] (下)

【文/彭淑鈴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四、台灣客家的地域分殊化(差異)現象:

1. 語言–在地化讓客家的語言產生地域分殊現象。
2. 建築–空間的文化嚴重地受限於物質的條件。
3. 性格–和各自面對的族群關係有十分密切的關聯性。
4. 產業–不同地域以各自的自然與人文處境參與了時代產業。
5. 生產方式–水田耕作上的差異現象。

   小結–地域分殊化的現象,確認了「在地主體性」的族群主觀態度。

五、流動、開放的族群觀:解放既有的刻板族群觀念。

  從大陸來台的客家,經過多年的台灣化(血緣的混合、語言的交流、文化的共享)已形成獨樹一幟的「台灣客家」。

  由於台灣客家置身於複雜的原漢關係、福客關係與客家(不同祖籍、語系)關係中,因此早已具備了多重的族群認同。

六、現實生活的啟示:文化變遷的驅動力。

  如何能在多族群的都會環境中取得個別族群的尊嚴,主要依據社會的族群寬容度。

  早期十分切身的生存問題,創造了台灣客家的在地化現象,但解嚴後的族群認同問題,重新以族群文化的命題確認自己的社會身份,並且打造了台灣客家再生的機會。

七、結語:在多元文化認同基礎下的客家自我族群主體認同。

  在多元文化認同的基礎下,既然台灣客家的在地化現象是無可避免的族群變遷現象,那麼希望客家人可以坦然面對族群內部的歧異性,甚至欣賞族群內部的多元地域性。

 

[1] 原文內容為文史工作者陳板所撰,後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頁305-338。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輯助理 / 黃曉君
◆ 編 輯 群/ 古佳惠、呂欣芸、李孟娟、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彭賢明、賴亞華、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