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30期 2011/04/01出刊/ 半月刊

 

 

客語漢字書寫上課筆記

【文/李庭慧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我們可以用歷史語言學的方法,來進行對方言本字的考證,是因為語言具有很大的特性,那就是語言具有系統性。語言的系統性不只表現在語義、句法、構詞上,因為語言有系統性所以我們可以從已知去上推未知。從我們知道的沿著系統往上推,找出我們要的字或跟這個字同源的同源詞。另外,連音變化是具有規則性,用這樣的方法去考證本字,是必須要對方言有很深入的了解,要考證閩語、粵語…的本字,那麼就要對該方言要有很深入的了解。

  因為古漢語和現代的方言之間,若是來自同源的同源詞會有不同的發展,可能發展出很多的同源詞,可能有五個、六個等,如在甲方言用某一個字而乙方言又用同源詞的另外一個字,那這些同源詞不管是方言和方言之間都會有一個對應關係,而方言和以前的古漢語,從歷史直的縱線拉下來看,以現在對以前、幾百年前或甚至上千年前語言的演變,都會有一個規則的對應,所以要研究該方言的用字時,要對該方言的演變、歷史有相當的了解,因為找本字就要回歸到該方言的演變規律去。

  客家話的時代顯示至少是在唐末,大致上是唐代音,因此我們有一個很清楚往上對的文獻對造字典就是《廣韻》音系。廣韻是在宋代,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在唐代就已發展成熟的語音系統,延續到宋代,因此客家話的入聲韻尾跟廣韻的中古音音系非常地合,可說p、t、k的韻尾都很俱全,十六攝也跟客家話的音系是很合的,而在其他方言可能十六攝韻尾改變的就更多,像國語要推出十六攝的韻尾就比客家話難的多,尤其是入聲韻尾。

  所以現代漢語方言和以前的古漢語是有一個規則的對應關係,而客家話比閩南語要來得容易去找本字,是因為客家話語音的呈現比較單純,對閩南話來講客家話的語音相對的單純地多,因為客家話的語音屬於唐以後,當然也不是全部唐後,也是有少部分是中古以前的音,但那比較少。

  可是閩南語的層次就不是這樣的單純,閩南語的層次有早於切韻時代,或是魏晉時代的、或是中古以前的,也有和客家話一樣來自中古的音,而且還有一個層次,這跟現代閩南語比較接近的,也就是中古以後各個不同時代進入閩南語的語音系統,接著還有客跟閩一樣的底層語,也就是底層詞,這樣閩南語大致上就有四個層次了。而客家話相對於閩南語來說,客家話就是閩南語的文讀音,也就是中古的層次,而早於中古的就是閩南語的白讀層,所以對於閩南語的研究,文、白讀是很重要的,而閩南語的白讀層是很豐富的,那白讀層就要去找上古、去對應到上古像魏晉時代的讀音。

  各個時代都會有中央的標準音,唐有唐代的標準音,宋代也有,也就是每個朝代都會有每個朝代的標準音,所以每個朝代的標準音會向全國各地輻射出去,所以也不只是閩南話,當然還有像客家話或其他的方言,也會受中央標準音的影響。舉例像是現代的客家話,在贛南系統或湖南系統的見組有很多是顎化的,如江西的北部、中部和江西的南部來說,江西的北部見組顎化的程度就比江西中部或南部要來的多,這是因為官話進入江西,而它會根據普通話的系統受影響。本來江西的見組是不顎化的,可是因為在大陸全國性推廣普通話相當成功,不管哪一個方言的人幾乎都不僅只會說自己的方言,也同時都會說普通話。

  每個朝代都會有每個朝代的標準音,一層一層的累積在方言中持續變化。而上一個時代的音是不會馬上就全部丟失在方言內部,反而是會累積起來,有些會被新的東西取代,但有些會被保留下來。就像文、白讀的情形一樣,本來白讀是方言內部的,文讀是外面進來的,當外面的文讀音進來時,便可能有幾種情況:一是本來的白讀留著,而文讀進來後也被使用著,也就是文白並存或文白並層;而有些情況是白讀被文讀取代,也就是文勝白敗;而有些也剛好相反是保留白讀音。像客家話鏡子的「鏡」和慶祝的「慶」是同一個系統的字,但是鏡子的「鏡」讀[kiang55],慶祝的「慶」讀[k’in],它們都是梗攝字,梗攝的文讀讀[in]白讀[iang],所以「鏡」是白讀音而「慶」是文讀音。這種文白並存的情況,是一個時代一個時代累積下來的,因此語音的層次會有這麼的多。

  研究語音層次是個比較深入的研究,必須去剖析這個音是屬於唐代的音或是元代的音還是更早的音,也就是語音層次,看這個音是屬於哪個時代,也就是語音的早晚,語音的早晚可以根據語音的演變再加上文獻,可推出哪個音是早的、哪個音是晚的。

資料來源:
陳秀琪老師「客語漢字書寫」上課內容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輯助理 / 黃曉君
◆ 編 輯 群/ 古佳惠、呂欣芸、李孟娟、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彭賢明、賴亞華、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