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伊珊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譬喻」之於生活,大矣。我一直這樣認為:語言組織和思維能力,兩者息息相關。此兩者與譬喻的連結性,更是密不可分。「譬喻」不僅為修辭法中的一類,亦利於人與人的溝通[1] ,更充滿我們身旁,小至標語、歌詞、傳單,大至時事分析、影視劇本、流行趨勢等各面向,無不運用譬喻,增添生活趣味。
透過〈中譯導讀〉概述本書精彩之處,其中越讀越來勁的是:1-5當代認知譬喻觀點引介[2] ,或許也是導讀中最重要的部份吧!原來看似平常的話語,都包含譬喻理論,如:空間方位譬喻、實體譬喻、結構譬喻等。不深究,還真不知道如此博大精深,不禁佩服起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及從事相關研究的專家們,互相激盪,成就豐碩的果實。
每種語言的語法皆不盡相同,對於萬物的認知,隨著生活環境與自身經驗,而採用不一樣的字詞,形容、譬喻。這便是該族群的思維模式,認識萬物的角度攝取,正因來源域不同,我們可以藉由認知語言的理論,大膽假設、推想該族群過去的生活模式。好比客家族群依山而居,對山產、植物方面的詞彙必多於海產;每家每戶幾乎務農維生,農事詞彙必多於打獵或經商。按照族群屬性,接著網羅道地的底層詞,即可深入探究文化的豐富性。我認為這是很有意思的。
現代人講求創意,創意不就是從譬喻來的嗎?近來讓我印象深刻的廣告:不老騎士為夢而活。劈頭便問:人為什麼活著?接著帶到五個老人家,一個重聽、一個癌症、三個有心臟病,但他們決定一起騎機車環島,因為有「夢」。又或者前陣子火紅一時的大陸乞丐──「犀利」哥,到前幾天在台北電玩展一跳成名──「戰鬥」哥,這些命名的概念,不也是種譬喻嗎?
因此,「譬喻」之於生活,大矣。將抽象事物具體化,甚至能給予人們想像的畫面,或許是譬喻的精髓吧!
我有種感覺: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不得不善用譬喻。
[1]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中譯導讀〉:「了解認知具角度攝取性,有利於人與人的溝通。」,頁87。
[2]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中譯導讀〉,頁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