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30期 2011/04/01出刊/ 半月刊

 

 

唐代的武術發展與思想

【文/湯承翰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一、前言
   中國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武術一詞最早見於《昭明文選》:「偃閉武術,闡揚文令」 [1],對於有數千年文明的中華文化,若追溯其根源,必然從原始社會型態開始,即新石器時代,在採集與打獵的過程中,人們懂得如何利用工具,以降低與動物搏鬥的死傷率,藉由打獵與獵物的實戰經驗,學習到「以石片砍物則為器,以石片格鬥則為兵」 [2],石器的運用可看出為武器的萌芽階段,除了借助外部工具之外,練習徒手的攻防意識也就理所當然,人類在與野獸的搏鬥中鍛鍊了腳踢、閃躲、跳躍、滾翻等技能,也許這種原始的攻防動作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武術,只是本能自發性的反應,但正是這種攻防的本能反應,從這些基礎的動作加以連貫演練,促使武術的產生,提到中國武術,總是帶給人們有種神秘色彩,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講求內外兼修、術德兼備為鮮明的人格特點,在古代地廣人稀且戰爭頻繁的情況下,武術似乎是用來強身健體的普及活動,主要為增強自己身體素質,以抵抗外來的入侵攻擊所做防備。

二、武術科舉選拔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充滿動盪不安感,朝代更頻繁變遷,導致社會發展嚴重緩慢,不過社會動盪引起的戰爭交兵,卻促進了武術的快速發展,魏晉南北朝是民族的大融合時期,各民族的武術有了廣泛的交流機會,為日後隋唐武術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隋唐是經濟發展的繁榮時期,從隋代開始,中國有了選舉官吏的科舉制度,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影響了中國一千多年,科舉制度主要的是取士,選拔的是文官,與文官相乎對應的,在唐代武則天執政時期,創立了「武舉制」,是專門為選拔軍事人才而設立的一項科舉制度,唐代武舉制的考試內容大致分為十項: [3]

一為長垛:即用弓箭連射箭把的方法
二為馬射:是騎在馬上射箭的一種方法
三為馬槍:測試的是馬上使用槍的技能
四為筒射:此考試內容與普通弓箭有異,是設有一種機械裝置射箭入洞
五為步射:運用弓箭射中稻草人
六為穿:用箭射鎧甲,主要測試發箭時拉弓的氣力
七為翹關:測試者要把長一丈七尺、粗三寸半的樹木連舉十次
八為負重:身體須能背負重物,重物可以是石頭、鼎、米斛
九為材貌:這是對測試者外貌的選擇,身高須六尺以上
十為語言:要求測試者語言流利,能回答應對得當

  雖然武舉制度選拔的是軍事人才,要求的是軍事技能戰技,並不等同於武術來探討,但是這一制度設立,使人們看到了以武入仕的發展性,激起了廣大的人習武熱情,武術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與前景。

三、兵器種類的運用
   武術除了講究拳腳的基本功夫外,另外兵器的演練更是不可獲缺,我們能運用雙手攻防的距離有限,畢竟器械是手的延伸,廣泛來說中國的冷兵器大至可分為長兵器與短兵器,長兵器大多是由棍與槍加以演化成不同類型,短兵器則是以刀和劍的概念去改良,其他的兵器算是繩與鞭之類的軟器械,兵器有所謂的「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端看個人對器械的演練熟析度及個性喜好,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刀就成為軍陣中最基本的武器裝備,到了唐朝對刀的型態有所分類,刀之式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4] ,儀刀通常乃儀仗之器,裝飾華麗作儀禮之用,障刀即一般護身禦敵所配的刀,橫刀是士兵配在身上所用之刀,形狀類似於日本武士刀,不過刀刃較筆直,陌刀乃是長柄的刀,古代稱為斬馬劍,刃長三尺,柄長四尺,馬上及步行皆可施展,中國古代的劍形基本定型於唐代,而且出現了不同發展方向,在軍陣裡頭劍逐漸被刀所取代,劍成為了文人墨客與貴族的高雅象徵,另一方面,劍往藝術方向的表演功能邁進,唐代槍技較之前有很大進步,出現了許多善使槍的人,發展出多項槍的實戰技能,如羅藝與羅成父子的羅家槍法,另外唐朝的幾位開國大將,所擅長的兵器更是五花八門,像是秦瓊(叔寶)用雙鐧、尉遲恭(敬德)提雙鞭、程咬金(知節)挺大斧 。[5]

四、尚武的遊俠精神與文化涵養
   俠義精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更是將這一精神文化推展開來,遊俠尚武的風氣更是相當盛行,不免可以推測到唐代開國之初,主要是由關隴集團的軍隊打天下而得來,自然軍隊與民間對於武術固然熱衷,許多唐代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字記載,內容多以詩詞呈現,尤其是有詩仙之稱的李白,由他的詩句中,可感受到具有濃厚的遊俠氣質,李白在他的詩文中就記敘了自己的學劍生涯,以及對遊俠生活的傾慕,較典型的作品為《俠客行》中寫到:「趙客縵胡纓,吳鈎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6] ,顯示出俠客瀟灑不羈的情懷,將俠客鋤強扶弱精神,昇華到維護正義的心理使然,另外杜甫亦有歌詠劍的詩篇,如《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7] ,除了文學價值外,更為中國武術史留下了珍貴的一頁詩篇,將公孫大娘的舞劍身法與神話故事熟析的超凡形象聯繫起來,唐代詩篇也漸漸的給了日後武俠小說的啟發,從唐代傳奇中的《虯髯客傳》塑造的虯髯客、紅拂女、李靖的鮮明生動形象,後世更以風塵三俠」[8]來稱讚俠者的風範。

五、結論
   在武術上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武術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特點,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習武對人教育是多方面的,可以鍛鍊意志、培養品德,尤其要不斷克服疼痛感,更需要持續不懈的習武階段,中國傳統武術中始終把「武德」列為習武的先決條件,武德的標準和規範雖不盡相同,但是尚武崇德之風卻是千古不變的道理,然而中國武術流派眾多,不同於西方武術較有系列的整合性與規定,原因在於中國人對於己身所習得的功夫,皆視為傳家之寶,不可外傳於他人之秘,也由於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價值觀,導致至今現在的武術活動仍無法有效整合,如今現代已進入民主的法治時代,從前保身立命的習武之風已日漸衰微,轉變為表演型態的競技武術活動,多半被視為花拳繡腿,使得原意的武術風貌變了調,雖說武術練為能實用攻防為實際,但人們眼光總是被吸引在那光鮮奪目的競技運動下讚嘆,不過這也是符合時代需求所做的改變。

 

[1] 蕭統《文選》(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 1987年7月 初版)〈卷二十〉〈皇太子釋奠會作詩〉頁966-969
[2] 周緯《中國兵器史稿》(台北市 明文書局 1988年2月 第三版)頁5
[3] 孫東藝《功夫》(上海 重慶出版集團圖書發行有限公司 2007年1月 第一版第一刷)頁12-13頁
[4] 廣池千九郎《大唐六典》(東京 廣池學園事業部 1973年12月 初版)〈卷十六〉頁331
[5] 褚人穫《隋唐演義》(台南 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10月 初版 )頁128、197、559
[6] 王琦《李太白全集(一)》(台北市 九思出版有限公司 1979年3月 初版)〈俠客行〉頁216
[7] 錦繡出版《杜甫詩》(台北市 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2年4月 初版)〈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頁267-271
[8] 錦繡出版《唐人傳奇》(台北市 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2年9月 初版)〈虯髯客傳〉頁267-268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輯助理 / 黃曉君
◆ 編 輯 群/ 古佳惠、呂欣芸、李孟娟、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彭賢明、賴亞華、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