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談到客語電影,大家會想到前幾年,由溫昇豪與楊謹華主演的「1895乙未」,不過第一部客語電影,卻是民國62年的茶山情歌,曾經參與演出與演唱的國寶山歌大師賴碧霞,巧妙的把山歌元素融進電影中,不遺餘力傳揚客家文化,但隨後電影受到語言政策限制,以及國片市場不景氣,一直到民國97年時,才又出現「1895乙未」,這齣客語電影,語言政策不再限制,面臨的則是市場的挑戰。
黑白電影不停地播放,統籌並主演「茶山情歌」的國寶山歌大師賴碧霞,看著銀幕中昔日的自己,38年前的往事,湧上心頭。
國寶山歌大師 賴碧霞:「我自己所有的錢都投入了,我也盡力而為了,為了這個客家,無論怎麼樣、不要輸人,這麼好的旋律,這麼好的歌曲,為什麼沒辦法上大銀幕?」
民國62年,「茶山情歌」成為史上第一部全客語發音的電影,但再過7年,描述先民吳霖芳渡海來台發現石油的電影「源」上映,但卻受語言政策限制,原本應該講客語,最後卻變成講華語。
台藝大電影學系副教授 廖金鳳:「你知道台灣到60年代之後,你知道就國民黨政府比較是一個高壓的這樣子的一個政策,尤其對這個語言的政策。」
台科大客家語言與文化課程教授 黃永達:「語言當然,不能說它本來講客語,你把它變成說華語,這樣那股味道就消失了。」
30年後,客家電視台用同樣的題材,將電影「源」改拍成電視劇。
回顧影壇,和「源」有著相同情形的,還有鍾理和的「原鄉人」,以及鍾肇政的「魯冰花」,而「青春無悔」和「美麗時光」,則是國、客、福佬語三語交互穿插,要到「還我母語」運動一段時間後,客語逐漸重現影壇。
電影「不能沒有你」,客語比例約占3成。
「不能沒有你」演員 林志儒:「同樣的東西我用國語來講,跟用客家話來講,用客家話講比較好看,因為對觀眾來說,用客家話講比較有力量,比較有Power,煽動力反而比國語強。」
民國97年,電影「1895」是繼民國62年「茶山情歌」之後,相隔35年,再度出現只有客語對白的電影,浩大的爆破場面,客委會和電影公司砸下6千萬,打造轟轟烈烈的客家抗日史詩。
「1895」導演 洪智育(資料畫面2008.11.17):「對於一個超過5千萬 6千萬的1895的投資,它沒有辦法在短期內去做回收的時候,其實對於所有的投資商或是往後的片商的觀望,它其實還是會在一個止步的狀態。」
雖然標榜全客語發音,但片中客語大約只占6成,票房開出,以桃竹苗的客家鄉親最支持,在不景氣的國片市場中,要如何突破族群限制,讓全民掏腰包上戲院,學者認為題材正是關鍵所在。
台科大客家語言與文化課程教授 黃永達:「不是說客語而已,還有很多樣子,舉手投足間要有客家的味道,往往不是因為語言的關係,英文或美國的電影,我們都常常在看,印度的也拿來看,好看的我們都看,在於它是否有辦法打動人心,和你的心靈產生共鳴,這才是票房。」
走入常民生活、追求共鳴,近年來隨著「海角七號」及「艋舺」,帶起國內一股「國片熱」,但這個時候「1895」的製片人,卻不再聚焦客家觀點。
「雞排英雄」導演 葉天倫:「1895是個悲劇、是個時代悲劇,然後寫悲劇寫了1、2年之後,就想說不要再寫了,要放鬆一點,要做喜劇一點的東西。」
過去受到語言政策限制,客語電影出現大斷層,如今又必須面臨市場機制競爭,客語電影如曇花一現般出現影壇,如能從貼近人民生活的劇情題材下手,以內容取勝,還原當下文化氛圍,讓語言自然呈現,或許客語電影也能突破語言限制,成功吸引各族群目光。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