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30期 2011/04/01出刊/ 半月刊

 

 

口語式文化傳承 山歌保存更顯重要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客家100音樂篇,音符躍動樂客家專題系列報導,要介紹的是客家傳統山歌與歌謠,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九腔十八調的唱腔變化,以及展現客家生活的內容,不只是一種娛樂,更是生活淬鍊的結晶,傳唱到現在早就超過百年,但是隨著時代改變,傳統山歌已經不能滿足年輕一代的想法,而有逐漸式微的現象,而為了讓山歌能夠繼續傳唱,許多山歌界大師,像是胡泉雄、賴碧霞、徐木珍等人,重新整理山歌、指導山歌班、發表作品,希望山歌永保流傳,也有音樂工作者認為,可以向國外借鏡,以培養民謠歌手方式,把新的音樂元素融入傳統山歌,延續山歌的生命力。

  早期客家人大多傍山而居,丘陵地形土地貧瘠,種田不理想,因此以種茶居多,由於茶園之間隔著小山丘,山歌這種傳唱文化,也自然而然產生。

  山歌分為老山歌、山歌子、平板,最大的特色就是「對話」形式,還有牽聲,自由而隨興,歌詞內容呈現出演唱者的智慧與反應,及對生活觀察的心得,可說是反映客家文化最寫實的一面鏡子。

  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得主 胡泉雄:「山歌的功能,未來就是一種文化的代表,現在的族群,你要拿什麼出去,代表你是客家人,吃的一樣,穿的一樣,所有的都一樣,唯獨你語言跟歌謠。」

  山歌說唱大師 徐木珍:「我們傳統就要像傳統,傳統的老人家較聽得懂,不要加一堆東西進來,就比較不合適。」

  隨著社會轉型,客家人離開茶園,山歌的對話,因為場域改變自然消逝,時至今日,山歌寓教娛樂功能不再,只剩文化傳承、凝聚情感的功能,各地山歌班山歌比賽紛紛舉行,不過卻是有起有落,令人擔心。

  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得主 胡泉雄:「我以前教山歌,全台灣教了160幾個班,每一個班都是200人以上,現在一個班有30人就算多了,不是客委會,各地方機構補助,有幾個能夠維持。」

  山歌歌后 賴碧霞:「你會唸客家話,就會唱山歌,如果客家話都講不標準,那就沒辦法了,唱老山歌,有的人會唱成一段一段的,會斷掉,那不是客家的文化,所以這有技巧,技巧學到就不會斷掉。」

  為了提升客家歌謠水準,山歌愛好者相繼成立台灣客家山歌團,基隆雨韻合唱團,藉由聲樂、音樂劇方式推廣山歌,面對時代洪流,傳唱數百年的山歌,也面臨轉型這一步,傳統山歌要和時代接軌,磨合期可能要幾十年的時間,年輕人必須先懂得欣賞山歌,再融入新的元素,方能將山歌的生命力傳唱下去。

  大大樹音樂圖像負責人 鍾適芳:「(芬蘭)西北流行音樂學院民謠系,他們有一個非常積極的目標,就是了解民謠存活是什麼,民謠樂人怎麼去學習老的東西,消化了這些東西,你怎麼去變成你自己的、獨特的(音樂),可以看到他們從80年代開始,就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山歌是客家音樂的代表圖騰,不僅是客家人對生命情懷的一種表達藝術,更是客家族群凝聚的一種觸媒,受到環境改變影響,逐漸黯淡式微的山歌,除了用歌本、影音媒體保留之外,也得有年輕民謠歌手加入,才能在求新求變的現代潮流,走出一條新的路。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輯助理 / 黃曉君
◆ 編 輯 群/ 古佳惠、呂欣芸、李孟娟、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彭賢明、賴亞華、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