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在彰化縣有許多客家鄉親是從桃竹苗一帶遷徙的二次移民,由於長期與河洛人混居,導致語言、文化被嚴重同化,也讓客家在彰化幾乎消失殆盡,為了找回客家的根本,溪州鄉公所就和學術單位合作,進行客家聚落環境營造計畫,期望為當地的客家人,找回原有的母語及客家文化。
社區媽媽聚在一起,有人負責揉粄糰,有人負責炒內餡,一旁還有老人家教導年輕一輩怎樣做客家菜包,因為這次的比賽就是要比誰做的菜包最好,最有創意。
參賽者 溫先生:「今年是兔年,所以做兔子比較好看,比較有意思。」
參賽者 邱先生:「中間那個是元寶,兩邊是菜包客家人做的菜包。」
除了成人組的比賽,年輕人的創意更是令人莞爾,不只有愛心、元寶、貓頭鷹等造型,就連章魚哥菜包也有。
參賽者 劉小妹:「做愛心,因為造型很簡單也很可愛。」
為了進行客庄資源調查,溪州鄉公所特地選在客家鄉親的信仰中心覆靈宮,舉辦「包菜包、打鬥四」活動,希望凝聚客家族群的向心力。
溪州鄉長 黃盛祿:「讓我們這些年輕的一輩,認識我們客家特有文化,也了解過去的歷史背景,也傳承特有的技藝及美食。」
中州技術學院景觀系 講師 陳坤佐:「近期針對我們聚落現有保存的,不管是建築物或是文物的部分,先做詳細的調查,我們希望這個案子整個結束後,能夠幫地方上的客家文化做保存及紀錄,這是這個計畫最重要的目的。」
溪州鄉公所表示,這項計畫將由學術單位負責執行,如果成效不錯,未來將會繼續向客委會提案,讓溪州的客家文化與傳承,能夠更加系統化。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