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過完天穿日,依照客家人的作息,得開始下田耕種,配合這樣的時間,苗栗縣頭份鎮農會,與當地的蟠桃國小,特別進行播種的活動,也就是水稻的育苗,而在雲林縣貓兒干文史協會,則配合青輔會的壯遊活動,讓青年體驗傳統的插秧方式,並且製作客家米食,感受在地的農村生活。
小朋友一個個站在田埂上,拿出事先處理過的穀種,開始撒入田中,很快地田裡,就布滿一整片金黃色的穀種,在早期沒有育苗中心的時候,農民就得自己播種,就是所謂的育苗,接下來才能開始春耕的工作。
播種指導老師 林永來:「以前早一輩的,都是這樣撒到田裡,再鏟起來蒔田。」
頭份鎮蟠桃國小同學:「(要來田裡看什麼?),秧苗,(下一次插秧你們還要來嗎?),要。」
頭份鎮蟠桃國小校長 李文章:「讓小朋友能夠了解,稻米的成長過程,了解我們吃這米吃的不容易,然後也讓小朋友體驗生命教育。」
接下來一直到暑假,小朋友也將參與插秧、鋤草、施肥等工作,體驗傳統農家耕種習慣,了解稻米的生長過程。
而在雲林縣則是有一群年輕人,拿著秧苗挽起褲腳,走入水田中嘗試插秧。
學員 黃大麟:「我是台北人,(今天是第一次體驗),(還是以前做過),第一次體驗,(感覺怎樣),我感覺比Facebook(臉書)的,開心農場好玩多了。」
學員 翁子婷:「很棒,因為真的可以腳踏實地,然後可以親自插秧,這是以前不會去碰到的那一塊,覺得這個體驗很好。」
貓兒干文史協會總幹事 楊永雄:「這是壯遊台灣的活動,我們讓年青人來鄉下,來詔安客家庄體驗農村的插秧活動,所以今天除了安排插秧之外,我們也讓他們體驗,做客家傳統的菜包。」
動手包菜包等客家美食,青年體驗著傳統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主辦單位希望,讓年輕一代從實際的體驗中,不但能體會農夫的辛苦,也能知道食物的得來不易,更加愛物惜物。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