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靖宇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這次的演講由周老師 金水講授有關客家傳統婚禮的習俗,這場演講不僅可使我們了解客家禮俗的由來,更可藉此對照生活中婚喪喜慶之實際情況,以探討習俗的應用性以及釐清這些文化的傳承方式。在本土意識抬頭,相關人士重視到客家禮俗文化流失嚴重,所以周老師認為,整理保存及推廣提醒的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提倡身為客家人,不能夠不認識父祖傳下的禮俗,不是客家人,也可以藉此認識客家文化。
整場演講周老師講授的相當仔細,而我一直站在閩南族群的角度去了解,將客家與閩南的婚禮習俗去做比較之後,可以發現在台灣一般的傳統習俗上,許多地方已經有著族群重疊性,若要分客家或閩南的習俗,可能必須考究到原鄉的歷史文獻才有辦法。台灣本來就是一個多元族群的地方,族群融合的程度很高,所以要從台灣去做釐清習俗是源自哪個族群的問題,我認為較為困難。所以從事這類型的研究,可能必須考慮到信效度的問題,若僅從某些族群長輩的訪談中去做判斷,難免會有不客觀的疑慮存在。在演講過程中,聽眾對於那些似曾相似的習俗有著相當的共鳴,也激起不少有趣的討論。
總之,台灣婚禮的民俗文化勢必走向融合,未來除了考究這些文化的淵源之外,或許更該思考要如何傳遞下去,畢竟在這個講究資訊爆炸的年代,這些文化的細節肯定會漸漸被遺忘而忽略。而台灣的文化經過多元融合之後,族群與族群之間的婚喪習俗界線肯定會變得模糊,也許釐清這些界線是許多族群研究中的目的,但著實可以藉由這些研究開闢文化傳承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