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筱茜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講題:
四縣、海陸、饒平、大埔、詔安等客家話、
閩南語、國語詞彙資料庫建構與方言詞彙關係計算
鄭錦全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語言所研究員,以及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過往著作亦可發現多半以致力於語言資料庫的建立,將語言科學化結合數位典藏為主要,例如於「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研討會中發表的〈中央研究院語言典藏〉,以及「全球華語文數位教與學資源中心」、「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的研討會等等,著力在語言與數位科技的結合應用,便可呼應鄭錦全教授於此場演講及文章所論述的核心所在,換言之,便將數位資訊科技做一實際具體的工具與途徑,而「語言」視為主體檢視其中。又另鄭錦全教授曾於2005年底於暨南學報的哲學社會科學版發表過篇名為〈語言學―結合人文關懷與科技應用的學科〉的期刊文章,其內摘要便為論述從人文關懷與科技應用的思考出發,針對兩個論題來討論語言學研究的方法與前景:一是結合地理資訊系統的方言研究,把方言調查深入到家戶,從而建構族群雜居的語言地理分佈微觀。以家戶為單位,用衛星定位系統量出各家戶的地理座標,以詳細的電子地圖,結合地理資訊系統,畫出各家庭的語言類別。這種微觀工作,便可改變過去對此地區對其單一語言的偏差誤認糾正。接著,其「二是強調語言學工作者對語言計量的敏銳感,提出綜合性的方言區分的指數,建立方言類聚宏觀。」鄭教授其中說明「語言社區之間能否溝通是劃分方言的重要依據」,因此須提出一套可驗證的方法來計算其方言間可溝通的程度,並從此即可說明方言關係的深淺。
其中,數位科技程式的設定,須考量內部許多細目的變項問題,皆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數據分析之結果。因此,鄭教授便由此疑問中找出解決的四項分類法,更精確的做詞目分析,從不記專名、不記現代漢語通用詞、以及皆不記的各類,其數值依此順序逐漸減少,而得其結論為「雖減少的數值有限,但並沒有改變這些方言詞彙的相似關係」。並道出「客家語言的傳承是台灣社會人士和學界所關注的問題,在閩南語和國語優勢環境下,須帶動年輕族群學習自己長輩的語言,增加語言的活力」,即便在現今社會體制中,客家方言吸收許多新詞彙,而沒有大量變動各方言間的詞彙相似關係,維持了方言的穩定發展,增加並培養其語言活力。
因此,內文所論證以簡潔的數位方法,計算出具體的方言詞彙關係,更使其了解並體認到數位結合的開發性與重要性,不論運用於語言典藏、語料庫的建立等,從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觀點出發,致力於誤差偏誤認識的導正,將視為社會科學領域的「語言學」充分善用其中而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