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文斌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近年來,客語流失速度,在客委會及各界努力「復育」下,似乎有稍見緩和的跡象。如舉辦各級客語認證,並砸下重金,鼓勵中小學生參加認證。另在客家地區,每年定期舉辦各種客語演講比賽及客家文化活動。一時之間,客語似乎又活過來了。
但走到客家城鎮,除了多數四、五十歲以上人士還能流利地用客家話作一般溝通之外,年輕的一輩,長期在強勢語言教化作用下,已根本無法運用自己的母語了;更何況一般的幼小學童,其父母平時皆很少講客家話,或根本只會聽少許,而不會講客家話,又如何要求他們教子女學客語呢?一般商家或左鄰右舍,在購物、聊天時,明明雙方都是熟識的客家人,大多時候,卻仍然用國語交談。
再走到許多「純客家」的鄉下,處處可見阿公、阿婆幫忙帶孫子女,怕孫子孫女聽不懂自己所講的客語,而「順從/體貼地」用生硬的國語與子孫溝通!學童雖在學校每週皆有一節母語課程,唯下課及回家之餘,卻鮮少用客語與父母阿公阿婆交談。我那高中的女兒,小學時,曾得到學校客語演講第三名,長大後,卻認為客家話是落伍的、講客家話是很丟臉的。也許我的方法有問題,如今雖然我想盡辦法,但她根本就不想學客家話!
以前曾訪問過數百個客家家庭,除了極少數祖父母堅持要說客語的家庭,學童尚能用客語表達外,大多數的年輕學子,學校雖有母語課程點綴,但回到家中未和父母、阿公、阿婆多講客語,待升學高中,課業加重以後,就更少有機會講客語了。有些阿公阿婆,雖明知客語流失嚴重,必需盡力挽回,但在實際生活上,仍然擔心「後生」聽不懂,而多用國語與之溝通!我曾儘量引導說明,長輩們都明白,但觀念作法,一時仍無法扭轉。
這就像兩種(甚至三種)語言在進行拔河比賽一樣,長輩如果一開始怕幼小子孫聽不懂,而用他們較易聽懂的國語(因已受父母或電視影響)來溝通,則先機已失,自無法扭轉母語頹勢。只有瞭解一開始時,雖然子孫可能一時聽不懂,但堅持續用客語溝通,並教導其講話內容,時間稍久,自然就會用了。父母本身亦需加以支持鼓勵,子女才有較大機會學好客家話,就像父母甘願花大把鈔票,送子女去學英語一樣。
既然大勢所趨,若還想「有效地延緩」母語流失速度,建議客委會及相關單位,除前述各項鼓勵措施外,尚可在各地成立相關社團或輔導志工,普遍地挨家挨戶宣導母語傳承的重要性及正確作法,使多數父母及阿公阿婆,都能瞭解,並且身體力行。如此持續下去,客語傳承,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