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28期 2011/03/01出刊/ 半月刊

 

 

族群與地域:台灣客家在地化的文化觀察[1] (上)

【文/彭淑鈴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一、前言:「族群」與「地域」是兩個糾纏不清的課題。

  因為台灣的本土運動與客家運動的交互作用,發現台灣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歷史處境造就了「台灣客家」的地域性命題,也在台灣島內形成南北分殊東西互異的族群在地化現象。

二、客家的認知:共同的認知與個別的認知。

  1.沒有聖經的客家認知-
     「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取得族群潛在內聚力。

  2.模模糊糊的族群想像:一本台灣客家族譜的序言-
     常民的客家認知只是一個模模糊糊的族群傳統想像。

  3.集體的族群遺忘與部落正統的論調-
     集體的族群遺忘是一種生存潛能,但卻成了強化自我部落正確的現象。

  4.是想像的公約數還是積極的開創性-
     族群的地域化作用是一種生存的「求同法則」,反應了集體的遺忘卻也隱含集體的開創性。

  5.邊緣與主流-
     客家人意識到自身文化傳統的危機感是因為產生了邊緣的感受。

三、地域文化的作用:因地制宜,就是地域文化的作用。

  1.族群特性的在地化現象-
     是因台灣客家做為少數與弱勢所意識到的危機感與置身於多元族群互動的處境。

  2.自然與人文的作用-
     客家移民在面對新居地所面臨的許多在地問題是因台灣有極特殊的自然與人文條件。

 

[1]原文內容為文史工作者陳板所撰,後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頁305-338。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輯助理 / 黃曉君
◆ 編 輯 群/ 古佳惠、呂欣芸、李孟娟、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彭賢明、賴亞華、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