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智涵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這一次,我們來到萬巒的鹿寮村,是一個下著大雨的下午。首先我們在本屆村長的帶領下,來到鹿寮村這個地方,來參觀這裡遠近馳名的公共洗衣場,就連日本的NHK也來到此地參訪過。據村長所說,以前的農業社會,這裡的居民,因為家中取水不便,所以各家各戶的婦女,都會忙完農事之後,到村落外墓地旁的水溝來洗衣服。有時是婦女單獨前往洗衣的。對女性同胞而言,是相當不安全的。自從有不良少年,趁單獨的婦女在洗衣服的時候,藉機來調戲對方。因為這起事件之後,村長就集資在村內興建公共洗衣場,在民國七十二年時完成。每戶每年只需繳三百元的水費。至今為止,還是村內的婦女還是在此公共洗衣場洗衣。
對我們第一次外地來到這裡的人,有點不能理解這樣的情況,因為洗衣機,已是現今家庭的必備的機器。而且就算是手洗衣服,家家都有洗手台或是洗衣台。為何要跑出家門外,特地在大熱天的外面來洗衣服,而且外面又有非常多蚊蟲。
直到訪問當地正在公共洗衣場的婦女之後,發現他們家家戶戶也是都有洗衣機和洗衣台等設備,但是他們說到,這個公共洗衣場,從民國七十二年到現在已經使用二十多年的歷史,已成村中婦女的生活中心。她們習慣這樣的生活方式,而且在這裡洗衣,已不是特地為洗衣服為目的,反而是交流這個鹿寮村的居民的社交方式。不同於其他地方要利用社區活動中心,來聯繫居民的向心力。而是已更實用的,結合過去農業時代,大家一同去田溝邊或是河邊洗衣服,來對社區各居民的生活情況加以交流。
另外一方面,她們也說到,這個公共洗衣場,可能只有她們這一輩的婦女在使用。因為下一代她們教育的子女,或是住在這裡的年青人,已經不像她們一樣,會在這裡洗衣服。而是利用跟我們外地一樣,用洗衣機來洗濯衣物。至少她們還在這裡,就會在這裡洗衣服。一直到她們不會動為止。這是讓我們覺得日後的鹿寮村,會失去農業社會的生活習慣。覺得有點可惜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