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下週二正月廿天穿日,是首屆全國客家日,然而天穿日的由來究竟為何,最近引發討論,文史工作者就質疑,客委會所印製的摺頁文宣上,所刊載的神話由來與史實不盡相符,希望能夠更嚴謹地詳加考證,而客委會則回應,未來會請文史學家再行探究,但神話故事本身沒有對錯,主要是希望後人了解先人努力打拚的辛勞。
天穿日的摺頁一打開,可愛版女媧圖像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但再繼續看下去,敘述文字的一開始提及「6千多年前共工氏與顓頊相爭為帝」,短短的兩行文字,光是時間點就引起文化工作者的質疑。
文化工作者 張福普(聲源):「共工是水神,水神來說是幾百萬年前的傳說,沒有這個人,顓頊來說,是皇帝的孫子,確實有這個人,共工和顓頊爭帝,沒有這麼有趣的事情,這與歷史不符。」
明確指出時間點,但是兩個主題人物,一個是虛擬角色,一個在歷史記載中確有其人,客家學者也認為客委會如此解釋天穿日的由來確實不妥,對此客委會引經據典表示,摺頁內容引自古籍「淮南子」,神話故事本身沒有對錯,主要是希望保留神話的神祕感,讓後人了解,先人努力打拚的辛勞。
台科大客家語文課程教授 黃永達:「這個問題就是說,共工是自然界的神明,顓頊是人間,皇帝的孫子的傳說,所以不合邏輯,觀念有問題,我認為古籍當然閱讀很好,但完全相信它,這也有問題。」
行政院客委會主委 黃玉振:「天穿日是很久以前,古時候的傳說,古時候也是神話,大家不需要這麼嚴肅,最主要的是神話的神秘,要保留下來,它的意義也要保留下來,對現代人的影響比較重要。」
客委會從去年年初開始,經過8個月的徵詢和調查,訂定農曆正月廿天穿日為全國客家日,下週二即將在全民見證下,迎接首屆全國客家日,雖然神話版本眾多,但文化工作者認為面對歷史仍然必須嚴肅,因此建議客委會在時間考證上多加著墨,不要讓民眾被誤導了。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