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28期 2011/03/01出刊/ 半月刊

 

 

客家音樂百年 用音樂與時代對話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客家百年專題從這星期開始,將推出音符躍動樂客家,音樂篇系列報導,要帶大家來看,客家音樂的百年發展歷程,今天我們要帶大家認識,三個客籍音樂家,鄧雨賢、邱晨以及羅大佑,鄧雨賢在日據時代創作不少台語歌曲抒發心聲,並安慰被壓迫的民眾,邱晨則是以搖滾曲風突破民歌侷限,為流行音樂奠立基礎,羅大佑音樂充滿對社會的反思與批判,他們用音樂與所處的時代對話,展現不同的人文風景。

  1930年代,日本統治台灣近40年,台灣因日本投入大量現代化建設下,快速發展。社會經濟的改變,無法滿足台灣知識分子,他們真正想改變的是被統治的壓抑生活,於是開始用筆抒發情感、關懷社會,其中鄧雨賢則是用音樂,表現當時的庶民文化。

  音樂時代劇場 藝術總監 楊忠衡:「他是從台灣到日本去學音樂的,他所有的技巧、他的觀念是完全專業的,跟以前民謠創作者是截然不同的。」

  鄧雨賢對台灣民間音樂文化很有興趣,收集很多資料。以台灣文化為基礎,再用新式樂器和創作方法寫歌,這種接近大眾的藝術思想,使他的音樂廣受歡迎。

  鄧雨賢孫子 鄧泰超:「我手上拿的這個稿,那這是閒花嘆的樂譜,他有各種的樂器,比方說薩克斯風、小提琴、鋼琴、吉他等等的譜,他就把它註明得非常清楚。」

  音樂研究者 林良哲:「每個時代,都有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詮釋,那望春風,它今天已經確立了,它所謂的在台灣民謠的地位,那不管你認不認同,基本上它都是象徵著一個,台灣的一個精神吧!」

  反映當時社會大眾的情感,鄧雨賢寫出一首首感動人心的歌曲,「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等,世代傳唱,已成為台灣人文資產,不可少的一部分。

  國民政府來台以後,查禁當時社會的所謂靡靡之音,並對音樂歌詞內容進行審查,而在70年代台灣經濟開始起飛,社會型態產生變化,大學生對當時流行歌曲不滿,高舉著唱自己的歌,拿起吉他自彈自唱,開創了校園民歌時代,丘丘合唱團以一首「就在今夜」,將民歌發展帶到另一個階段。

  丘丘合唱團 團長 邱晨:「因為我們的民歌,通通被戒嚴體制檢查過,所以其實所有民歌創作,總合來說可以說是被閹割的公雞,沒有雄性、沒有反映社會的任何現實。」

  資深廣播人 陶曉清:「丘丘是因為邱晨不滿足於,只寫像民歌這樣的東西,那邱晨他自己一直在彈吉他嘛!那他也彈搖滾的東西,所以後來會出現丘丘合唱團,一點都不意外,因為他想要自己有所區隔嘛!」

  緊接在民歌時代之後,台灣的流行音樂逐漸興起,80年代崛起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客家籍的音樂創作者,黑色旋風羅大佑.

  羅大佑出生醫生世家,雖然習醫但十分著迷於音樂,藉由音樂批判社會,唱出小市民的心情甘苦,與生命能量,「亞細亞的孤兒」、「現象72變」、「鹿港小鎮」等,創作出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音樂人 羅大佑:「1970年底那段時間,在台灣其實是一個是台灣有史以來,最風雨飄搖,然後大家不知道怎麼辦的時代,我總有一個感覺,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裡面,是不是應該有一個更沈靜下來的方法,用歌來表達一些簡單一點的,然後人的心情讓它沈澱下來。」

  音樂人 葉佳修:「我們客家人,是比較不太大聲的去批判,我們都是傳統以來,都是比較忍耐的,但是羅大佑是比較具有攻擊性的。」

  音樂評論家 張鐵志:「羅大佑的確是,反映那個大時代的思考,其實我說他不能算是一個抗議歌手,是說他並沒有介入,那個社會抗議,他更像是一個知識青年,對社會問題的抒發而已。」

  鄧雨賢、邱晨、羅大佑他們都是客家人,皆創造出了超越族群的作品,他們的音樂,在動盪不安的時代,扮演喚醒民眾心底意識的重要角色,也讓他們找到自我價值,更在主流音樂發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輯助理 / 黃曉君
◆ 編 輯 群/ 古佳惠、呂欣芸、李孟娟、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彭賢明、賴亞華、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