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覲文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摘 要
台北縣早期在都會化的過程中移入人數眾多的客家鄉親,為落實客家文化的精神,凝聚縣內客家族群的力量,讓民眾認識到客家文化,台北縣政府特選定於三峽鎮興建可舉辦大型文化活動的「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並於民國94年8月開館。「都會客家」是園區的經營主軸,整體規劃、空間配置與活動內容除了有客家文化特色之外,更強調創新,讓園區更具生命力。園區一開始即成立志願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大眾參與志願服務工作,藉由志工的力量協助客家文化園區之營運,提供公共服務。筆者亦很榮幸的添為該園區的導覽志工,有機會深入了解園區之經營狀況,發現雖然各項軟硬體設備齊全,並經常推出各式表演與展覽,但參觀狀況一直不甚理想,志工們的熱情與工作情緒亦不如早期。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該園區之志工為對象,採取質性方式進行深度訪談,探討園區志工參與動機、志願服務工作狀況、與服務單位之互動、持續服務意願之因素等,試圖找出志工們逐漸失去服務熱情與意願之原因。經研究後得知,服務單位對志工應有一定之尊重,以符合參與志願工作之動機與期望,才得以維持志工服務行為的長期動力與專業品質,達到雙贏的目的。否則逐漸失去優秀與有經驗的志工後,難保將來不會成為另一個造價昂貴的「蚊子館」。
關鍵字:志願服務、志工、尊重、參與動機
[1] 本文發表於國立聯合大學「2010通識教育與在地產業、文化」學術研討會,2010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