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27期 2011/02/15出刊/ 半月刊

 

 

80年代「客家文學」出現 看見新思維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一週的開始,繼續要來看到的是客家百年,文學篇的專題報導,自從「客家文學」一詞出現以來,不論是強調內容上要能表達客家文化生活,或是在形式上要用純粹的母語來書寫,都引起文學創作者們熱烈的討論,也都各有人去實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寫客家的創作能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人看見。

  受訪民眾:「在讀這本書(笠山農場)的時候,我有很大的收穫,因為我在裡面看到許多,我過去沒有接觸到的客家意象。」

  受訪民眾:「(文章)整篇用客家語彙,我覺得可能(閱讀)有些困難,不過用一些是沒問題。」

  客家文學新契機,開始有人重視有人寫,但開始的同時即遇上危機,就是母語的式微,「客家文學」到底是寫客家內涵的文學,還是用母語表達的文學。

  搗蛋王「阿雄牯」生長在芎林客庄,爬樹抓魚打群架,徐仁修這本半自傳小說「家在九芎林」,20年前就風靡許多人迷上客家。

  生態攝影家兼作家 徐仁修:「你要掌(顧)牛 騎牛,你要去河邊玩、捉魚,朋友很多啊!你喜歡玩啊!肚子餓想要找到野芭樂,這全部是你生活的點點滴滴,累積你那一段生命裡面所有的銘印。」

  20年後,完全發表母語創作的,「客家文學」雙季刊出版了,從新詩、散文到小說各文類,強調「我手寫我口」,直接用母語來思考。

  客籍文學家 黃子堯:「客家話不是用說的而已,我們也可以寫出好的文章來,我相信在這方面來說,是提升表現客家話最好的一種方式。」

  既是母語書寫,就必須產生對應用字,教育部在98推出第一批305個,以及99年第二批228個客語書寫推薦用字,希望未來客語文字可以標準化。

  客語書寫推薦用字召集人 古國順:「大家經過了20、30次的開會,也有講也有辯論,花了很多的時間,不過目的就只有一個,希望推薦出來的就是好學好用。」

  母語文學創作者 張捷明:「如果說這樣的東西,大家就有辦法說一次統一,那當然很好。」

  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自1998年開始舉辦全台母語創作賽,10多年來參賽的件數,河洛、客語均有成長。

  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總幹事 陳豐慧:「後來這幾年,其實我們發現說,有更多母語老師來參與這個創作,在2002年之後,至少有幾千個人投入母語教學的陣容,這個母語教師就變成一股,蠻大母語文學創作基本的「肥底」。

  母語創作是可以用政策來推動的,不管是文學性的內容書寫或是用母語用進行創作,都可以多管齊下同時進行。

  鍾理和長子 鍾鐵民:「(鍾理和)當時和鍾肇政(肇政叔),談客家文學、方言文學時就提到這些問題,他們就一直強調要將我們使用的辭彙,我們習慣用語的語法適度帶進文學中,來展現客家的特色。」

  文學的生命力來自於每個不同時代,每位作家的文化創意累積,客家百年文學一路走來,也不斷吸收各種養分呈現更多元面貌,然後再往下個一百年,繼續成長下去。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 (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江明修院長
◆ 編輯助理 / 古佳惠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呂欣芸、李孟娟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