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宜娟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學生的爸爸是客家人,母親是閩南人,從小便身處在客家話、閩南語和國語語言混雜環境,受閩南和客家兩種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衝擊。使學生從小的族群認同產生混亂,總記得每當老師問班上有誰是客家人時,學生總是向同學說自己是「混血兒」,什麼是「混血兒」?學生的自我解嘲說法:「混著爸爸客家人血緣加上母親是閩南人血緣的混血兒。」如此混亂不清的自我族群認同感,讓學生開始思考,我究竟為何?
上大學後第一個學期的族群與文化課程,講義上所寫的「族群認同」定義,「族群認同」指的是一個人,由客觀的血緣連帶或主觀認定的族裔身份,而對特定族群產生的一體感。用來做為區分我群和他群之別,並以之做為人群互動的標準之一。是少數族群的成員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將我群與多數族群有意識地與予以分類而形成的(許木柱,1989︰30)。學生開始有所體悟並意識到自我的「族群認同」?並開始找尋自己的族群認同為何,反省思索自己以往漠視自己族群身份行為的原因,為什麼以前的自己會如此逃避自己客家女性的身份呢?
仔細探究原因,其實學生從小對於「刻板」的客家女性形象感到諸多疑惑,因為客家族群長年來建構的性別認同,認為客家女性應當為溫良恭儉讓、刻苦耐勞、孝順公婆等傳統客家婦女形象,嚴謹的限制了客家女性形象,使學生認同客家卻不等同於認同客家女性,學生並開始思索其中的環節出了什麼問題?
從小生長在客家庄,學生對客家的族群認同因為從小依恃血緣、傳統、習俗自然而有深厚的情感依附,但在客家族群認同下的客家女性認同感卻產生斷裂。因而使學生從小逃避面對客家女性的族群身份。總是一再問自己,如果真是大家想像中的標準客家女性形象,則勞動、節儉、保守等等無形客家女性形象和沉重的族群道德便壓在我的肩上,腦中想著一般為人所歌頌的傳統客家婦女形象,這些塑造出來讚頌客家女性形象的圭臬,真的為客家女性所驕傲的精神嗎?客家女性對於這樣的形象塑造,她們能認同嗎?這樣的諸多疑問,讓學生想進一步探索,找出客家女性對於自我形象定位的真實是如何,希望未來能在研究所的學習當中找到答案,解除學生心中多年來的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