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依珣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大學時期曾在課堂中聆聽老師描述著到阿里山遊玩,在鄒族部落的十音合聲下,經歷了一場天籟洗禮之旅。而這次參訪了葉永烜教授在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畫展,也在因緣際會下,親身體驗到原住民用他們的真誠展現歌喉。台上歌手是擁有布農族與鄒族血統的石德政老師,他的音質宛如日月潭的湖面,又如此響遏行雲,自由飄放卻不會收不回來,當下那激烈的嗓音,就已震撼了我的心跳。
這也讓我想起在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開場主題曲,是來自阿美族郭英男夫婦的吟唱,那嘹亮且豪邁的歌聲,穿透了整個會場;一波波特殊韻味的旋律,訴說著與世無爭的溫柔,這令我肅然起敬的聲音,足以超越靈魂骨子裡的美麗與哀愁。是什麼樣的情懷穩固著他們對音樂的熱忱?歌唱,一直是原住民動力的泉源,是一種情緒的出口站,當歌聲揚起時,來自於對文化重生的使命力量便緩緩流瀉;然而,是什麼樣的民族歷史感,在餘音繞樑之際,彷彿還聽見耐人尋味的吶喊!
文化是一個族群的表徵,原住民也許在經濟上是弱勢;在音樂文化上卻是絕對優勢,我們能夠做的是,思考如何去保存這種與大自然相融的聲音,如何對這項傳統文化注入新血的使命,而使這項優勢不再處於被漠視、被貶抑的立場。我想問的是,政府在制定原民政策上是否真正傾聽原民的聲音?是否制定合乎其期待及實際需求的政策?而不是以漢族的沙文主義去垂憐原民。
不同族群擁有相異的語言、文化與生存法則;但是,在音樂的橋樑上,展開了我與原住民的對話。尊重與深入體驗,是身為客社所的成員,在這趟旅程中值得思考的一門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