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26期 2011/02/01出刊/ 半月刊

 

 

鍾肇政.鍾理和 台灣文學界舉足輕重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每個星期一的客家100系列專題報導,今天要帶觀眾繼續來看,台灣文學的百年發展中,除了對抗時代變局的豪情,還有一種細水長流,屬於文學家與文學家之間相知相惜的情感。

  台灣文學界有所謂的「兩鍾」,指的就是鍾肇政與鍾理和,他們都是客家人,雖然不是親兄弟,甚至一生不曾見過面,卻始終靠著通信與相互關懷,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鍾肇政更因為開創大河小說系列作品,提攜後進不遺餘力,而被稱為台灣文學之母。

  一份「文友通訊」在禁止集會結社的戒嚴時代,串起了「北鍾南鍾」,跨越地域與年齡的情誼,「北鍾肇政、南鍾理和」客家知名的代表人物,台灣文學史上兩位重要的作家。

  真理大學台文資料館 館長張良澤:「從戰後1950年開始,台灣的作家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一個不跟鍾肇政通信的。」

  台灣文學評論家 彭瑞金:「(鍾肇政)寫信給比他年紀大的人,寫信給他同輩的文友,甚至鼓勵這個後進,他幾乎就是想要帶動台灣文學。」

  一頁頁泛黃書信,多年的通信往返,在龍潭的鍾肇政和在美濃的鍾理和,熱烈的談著文學、社會與人生,因為大環境兩人的創作之路備受限制,所以更有一份惺惺相惜之感。

  台灣文學作家 鍾肇政:「民國40年,開始寫第一篇文章,民國40年、民國34年光復,所以6年後我就開始發表,開始發表,投稿投稿、退稿退稿,退稿專家十投九退。」

  台灣文學評論家 彭瑞金:「誰看重鍾肇政,他要把一個稿子拿去投稿,都是非常困難,鍾理和也是一樣,但是他認為說什麼是對的,什麼是應該堅持的,他們就從這樣的一個很辛苦的過程,從那個邊緣慢慢慢慢的把這個核心建立起來。」

  鍾肇政和鍾理和同病相憐,文學理念一致,同姓鍾又都是客家人,外人還以為他們是兄弟,其實兩人一個在北一個在南相差10歲,而且終其一生未曾見過面。

  民國49年鍾理和病逝,直到這個時候,鍾肇政才踏進鍾理和家門。

  鍾理和長子 鍾鐵民:「我父親過世的時候,他(鍾肇政)一入門就哭得非常傷心,所以在這一生之中,老實說像他們這樣因文學認識,因文學結識的這種感情,實在是非常可貴。」

  經過40多年,鍾老在幾年前,接受客家電視專訪時,談到鍾理和還是很傷心。

  鍾理和過世後,鍾肇政動員文友組成「鍾理和遺作出版委員會」,並在3個月內出版了,鍾理和的第一本小說「雨」獲得很大迴響,往後的日子裡,更延續對鍾鐵民的關愛與提攜。

  鍾理和長子 鍾鐵民:「(鍾肇政)他不只對我的父親,有這種的感情,對我們這些子女,也像疼自己親兄弟的子女一樣照顧我們,所以我這輩子我寫的文章第一個要給誰看呢,給肇政叔看。」

  美濃鎮尖山山麓的鍾理和紀念館,展示著他一生的創作,樸實而富有感情,是30年代農民文學的典型,文友們愛才成立紀念館,肯定他的文學影響。

  真理大學台文資料館長 張良澤:「台灣因為有鍾理和,這樣的作家出現,所以才會影響到後來,慢慢的台灣作家,強調我們台灣鄉土。」
 
   「我相信自己的愛」、「我將依靠它為光明的指標」這是鍾理和一生寫作不輟的動力,其實也呼應鍾肇政寫「魯冰花」一樣的浪漫與堅持,客家人的深情在這兩個人身上我們看得見。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 (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江明修院長
◆ 編輯助理 / 古佳惠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呂欣芸、李孟娟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