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為了讓居民更了解社區,也讓更多人認識客家文化,屏東縣大戇牯環境保育協會創立了「大戇客社區報」,以雙月刊的方式介紹麟洛鄉,內容包括在地的客家文化以及產業,讓大家看到更多面向的麟洛鄉。
這裡是麟洛鄉的一處泰國蝦養殖場,社區報的記者正在採訪從事自然養殖法的養殖戶,看見滿天飛舞的白鷺鷥,記者好奇的問要如何來防範。
養殖業者 徐毅文:「像鳥類來吃蝦,就想說是做功德請牠們吃一些,如果想說要做維護,可能會破壞這裡的生態。」
跟著業者走訪養殖池,每個細節都不放過,大戇報記者都是這樣透過田野調查的方式,來記錄家鄉的大小事就怕錯過自己身邊,能與客家文化相結合的產業。
社區報主編 郭嫚之:「因為我們客家文化越來越少,越來越流失,我想說用比較生活化的方式,讓一般大眾都可以接受,讓他們了解我們的客家文化。」
郭嫚之表示,只要是客家的文化都會介紹,尤其客家文化普查的內容,更是報導的重點項目,由社區普查員擔任社區報記者的工作,也讓受訪者得到產業發表的空間。
養殖業者 徐毅文:「可以利用社區報讓更多人知道,往後我可以轉行休閒事業,對我也有很大的幫助。」
主編表示,經營一份報紙不容易,尤其是一次發行4000份的社區報,更需要有經濟當後盾,所幸這份社區報,目前得到客委會優良出版品的補助,讓經費不至於捉襟見肘,而協會取名為「大戇牯」,就是期勉團隊能秉持著大戇牯的精神,只要是為了讓社區更好的工作,再苦也會繼續做下去。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