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彩仙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畢業生)】
論文摘要:
客家話是漢語方言的一支,不同於印歐語系的語言,沒有明顯的動詞屈折形式以表示不同的時態和人稱等變化,但卻可以發現多樣的動詞詞尾、助詞或副詞的形式發揮了這個功能,來代表說話者對事件的觀察角度,即所謂的體貌(aspects)。本文以調查訪問、描寫方法及語法比較呈現屬於四縣海陸混合區的客家話的體標記。
本文第一章緒論說明了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和方法以及前人研究漢語及方言體標記的相關問題和結果。第二章主要討論時間、體標記和動詞的關係和語法化的概念;第三章由漢語體標記所代表的意義及形式做說明;第四章為客家話體標記的意義和形式做比較和分析;第五章為“緊”字的語義分析和句式討論;第六章為國客閩語零標記的語意分析;第七章為結論。
以完整貌和非完整貌分類的情境,做廣義的體標記討論,綜合比較的結果,四縣海陸客家話的體標記,除了緊隨動詞後的“等、過、咧”的虛詞外,也有前綴的 “識”、“有”表經歷體;“當到該”表示進行體,更有以兼具副詞意的“緊”字代表持續的體標和其衍生出來的句式及語意;以動詞重疊加上啊咧的詞彙形式代表嘗試;最特別的是零標記,大多以動補結構和動賓結構所表示的完成體,而句末語氣詞也可兼為體標記的一種。每一種動詞體標記不同,其所表示的意涵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