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卜慧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 為什麼被企業雇用的員工,或是在資本主義之下非企業主的一般民眾不會站起來反抗、行動?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在做著相同的事情時,就可以自我安慰,認為不是只有自己遭受不公的待遇嗎?
● 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當企業身為社會中的一份子,他們想要回饋社會,但這是不是另一種為形象加分的手段與意圖呢?雖然並不想把人想的這麼糟糕,但企業是『人』嗎?裡面的員工或主管或許以個人而言,是真的有心想為社會負起一份責任,但『企業』卻不見得,所以企業社會責任是因為有心?還是為形象加分?更或者是確實有這份心,但如果可以達到企業形象加分的目的就更好?
● 為什麼比起以前現在的政府對於企業的控制能力逐漸減弱?
● 品牌、專利技術是一種無形資產的累積,為什麼當前的企業比起有形資產卻更加重視無形資產的累積,甚至能控制、利用訊息傳遞的管道?
對於這部影片,讓人有許多反思之處,企業人格每診斷出一個問題,就多一個讓我們重新省思之處,這些是平時我們不會想到的,因為在資本主義的社會潮流下,我們被控制太久了,認為理所當然,所以當企業給我們一些優惠或好的形象呈現時,我們就會覺得它不錯,而沒想到以利益為目的它們,在背後掩蓋了多少事情。相對來說,「理所當然」就變成一種慢性的意識形態滲透,換言之,公益形象對於企業在做議題管理的這部分上,將會有更多的方便,甚至在之後有危機出現時,能夠快速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