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佩芝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叁、客家話的歷史沿襲
體察了客家話的地理分布,以下將由客家話的沿襲探究其歷史成因。簡而言之,在漢語方言中,客家話的形成與客家的遷徙史密切相關。客家族群的遷徙足以影響客家話形成與走向,就其動因,根據正史和客家族譜的記載,主要有五次:
第一次是晉永嘉亂後元帝的渡江
第二次是唐僖宗末黃巢的起義
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元人的南侵
第四次明末清初內部人口的膨脹及清王朝的建立
第五次是同治年間「廣東西路土客大斗案」即太平天國運動
截至目前,諸多學者仍採用上述分類法。
族譜記載了客家人在歷史上的遷徙動因和遷徙路線,圍繞這支因遷徙而流動的群體,何時冠以「客家」的稱謂, 歷來有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為「先入為主,後來為客」,「客家」是相對於土著而言。第一種說法為「客家」之稱來自歷代戶籍所列之「客戶」即「給客制度」混為一談。眾所周知,歷史上所謂的「客戶」是指漢魏以來因躲避戰亂和地主壓榨而流離失所的農民,又稱「流民」、「流人」。這些人失去了土地及其他生產生活手段,不得不依附地主官僚豪門,即所謂「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做了佃農,被稱為客戶、浮客、佃客等。
「客家話」的研究範疇,不外乎語音、詞彙、語法,語音部分必探求古今音變,甚至是名類與物項之間的釋名、釋形、釋音、釋義等,皆屬於小學,而詞彙與語法部分,就廣義而言,可稱得上構詞學或者修辭學之一隅;就狹義而言,則算是小學之範疇,換角度觀,甚至是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之放大圖。
透視漢語方言的歷史身分證,客語實為一不可或缺的元素。言客語僅是將客製化語言置於整個漢語方言中俯瞰,客家話方為此次講題之綱,倘若過於主觀,隨心所欲、任意妄為,將不得要領。
「客家話」的形成與稱名並非同時同地,期間必定歷經許多史地變遷與故移,但這並不妨礙後代學者研究客屬系統。經由近二十年學者的調查與研究,取得共識,認為研究客方言實際上是語言與文化的展示,不同區域的客家話仍具備共性特徵,透過這些特徵,後人得以推敲,進而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亦即所謂「上窮碧落下黃泉」,時間與空間相輔相成,有朝一日,信能抵達夢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