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22期 2010/12/01出刊/ 半月刊

 

 

李如龍教授專題演講之彙整筆記與心得—系列三之一

【文/曾筱茜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講題:
關於客家方言與週邊方言的關係

  在先前兩場李如龍教授專題系列演講中,可歸納發現其核心重點在於,述說關於「客家方言」之研究,除了方言應為母語的重要性(方能確實掌握透徹內涵),更應跳出客家的框架思維,找出一新視角,由「民系」、「文化」、「方言」三位成一體做宏觀思想,彼此間互為表體,說明泛客家論是不可行的。從了解客家方言歷史浪潮,組織了大規模客家方言研究,體現方言研究各階段之艱難,最終提醒「方言」的研究需「縱深發展」並將「理論提高」,有分歧才有深入發覺的可能,方能促成許多新觀點想法,而理論是從事實中提煉出來的,具體的語言分析,需和週邊條件相互觀看,並非如此絕對固執的。因此,在後現代主義下的現今,強調多元的綜合觀點研究,多學科的交叉,在大好情勢下,做最嚴峻的抉擇以及權衡磨合,而系列演講第三場便為呼應其前段所說,探討關於客家方言與週邊方言的關係:

  每一方言的特徵研究同為重要,至於對方言的探究,李教授認為有其五個任務與定位:

  首先,即為了解此方言是屬於何種語言?整個語言的體系當中,應置於何個理想地位?此為性質定位。追尋語言間的關係時,應視其大族群融合下語言接觸造成的影響,時空的縱向橫向皆需放入其考慮探究的要素。例如:客閩語狀態詞的詞綴,核心的底層結構現象更為重要。

  再者,分析方言語音詞彙的歷史層次,區分清楚主和變體的程度。有些方言的邊界,往往有些複合(混合)性方言的複雜現象,故應拿何種方式將其「定性定位」便為一艱峻任務。至於,不同的方言因其不同的歷史文化條件,在特定的地域環境、生態環境中,有其歷史的侷限性,必定有自我獨特的特徵,而其結構定位,如單雙音詞和詞綴的比例狀況、及類型定位,如向心型或離心型的區別等更有所差異。

  最終,強調其「比較」的重要,調查為初步的「比較」,不同語言的特性與風格需作全面的考察。例如:在漢語的框架下,基本上有很多特殊語音現象隱藏在詞彙之中,而分析不同的語言層次,有其不同的音類,「音類」為主要之要件,以及語法、語意等的分析亦為如此,故應再考慮其語言特徵及文化探討做一研究。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 (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江明修院長
◆ 編輯助理 / 古佳惠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呂欣芸、李孟娟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