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戴國焜(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社會文化是特定的一群人集體作為的現象,要研究這些現象必須掌握研究對象—人—的基本資料。為了讓同學接觸第一手的人口資料,張翰璧所長特別安排本院社會文化所的碩一生到中央研究院認識該院歷史人口研究計畫的歷史人口資料庫。
歷史人口資料庫是將台灣日治時期的人口資料建檔,利用資料庫管理以提供研究者相關資料的查詢、比對、分析,來進行那一時期社會現象的研究。日本人為了統治台灣於1905年建立戶籍登記制度,該制度不僅記載每個人的出生、婚姻、收養、遷徙和死亡每一筆事件,還附記個人種族、職業、特殊標誌等,可以說是鉅細靡遺。這種為了嚴密監控台灣人民以達完全統治目的,忽視台灣住民人權舉措,到了今天卻提供人類學者完整的資料,對台灣人來說實在有一股矛盾複雜的心情。
從10月13至11月10每個星期三,社文所碩一同學到中研院上課,由王秀蓮和黃郁麟老師介給該資料庫的建檔管理與操作方法。同學們看到一疊疊依地區分類的日治時期戶籍資料影本,裡頭記載的個人與個戶資料歸納整理後,以人工一筆一筆的存入ACCESS資料庫中。每星期三早上,由王秀蓮老師講解每筆資料輸入資料庫的程序,從個戶的戶冊分類到個人事件逐一的建檔,在此我們看到日治時代台灣地區人民的親屬關係、職業、族系、社會地位等;下午,則是由黃郁麟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建檔完成的資料,從簡單的個人單一事件查詢到複雜的分析比較查詢,可以描述一個研究區內人口特殊現象。這種資料庫運用是在研究上處理龐大資料分析上最佳的方法之一,雖然同學對於資料庫的整體運作方式沒有接觸過,但是在王老師和黃老師的耐心指導下,都可以依照預定的目的找出想要的結果。
五個星期來同學收獲良多,非常感謝計畫負責人莊英章教授的支持,使這一學習計畫可以付諸實現,同時也感謝計畫相關行政人員的協助,使我們的學習沒有障礙,而對於王秀蓮和黃郁麟老師的認真的教學,讓我們有可以順利完成這趟學習之旅。
攝於2010年9月24日
歷史人口資料庫王秀蓮老師上課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