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珮菱、張倩斐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背景
蔡老師出生於台北市,父親為廣東梅縣人,1950年自中國來台,母親為桃園龍潭客家人。自幼生長於客家家庭,起初對客家並未有深刻體會,直到大學階段才意識到客家族群語言及文化的重要性,於是內心興起了瞭解客家族群的研究熱誠,而這份熱誠對於老師接下來的求學歷程,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求學歷程
蔡老師的求學歷程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學士班、淡江歐洲研究所碩士班及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文化人類學暨歐洲民族學研究博士班。芬芳老師表示,她在語言方面,其實是相當有興趣的,細探老師大學階段的學習領域,以英語為主德語為輔,而後,在大學求學期間,幾次的遊學經驗,讓老師對於歐洲留下不少深刻印象,萌生對歐洲研究的興趣,進而至德國深造,完成學術研究,對於族群的看法也有精闢的見解,更延伸至客家族群的研究。
人生體會
蔡老師認為每個人對於生活的想像是不同的,並且工作會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於研究所畢業後,老師曾任職於英商公司,每日貧乏的工作,讓她對於生活充滿無力感,內心追求知識的渴望不曾間斷,最終,選擇繼續進修,在德國的十年求學生涯,或許旁人不解疑惑為何選擇到異鄉求學,其所付出的心血與時間可能更甚於一般國內博士班求學生,但芬芳老師沒有後悔,並認為這一切都是重要的人生歷程,也是值得珍惜的一段經驗。
給同學的建議
最後,老師給了正值求學階段的我們以下建議:
1. 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要來讀研究所,讀研究所的目的是什麼?
2. 再問問自己未來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老師認為人生不只有學業、工作,我們應該對於生活充滿「願景」,由願景來引導我們達成目標。並且「人生不要設限」,任何過程都是人生體驗的部分,最重要的是我們對於事情都能以「認真的態度」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