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目前大高雄地區的客家事務推動,分別由屬於市府一級行政單位的高雄市客委會,與隸屬高雄縣政府的二級單位,高雄縣客家文化中心所執掌,面對大高雄合併後的客家鄉親,兩個單位會如何將都會客家,與鄉鎮客家整併與推動,民眾的願景又是什麼?
高雄市客委會面對非客語環境的弱勢,往往透過表演方式,鼓勵都市客家小孩來學習母語,在縣市合併後,除了繼續發展客家會館的硬體建設,高雄市客委會未來要如何發展大高雄的客家事務。
高雄市客委會主委 許傳盛:「在都市裡,本來客家族群的小孩,鼓勵他們來學客家話,傳承客家的母語,要儘量把客家庄的特色,像是文化產業、農特產品、還有生活的地方,利用現代人週休二日的方式,發展文化產業觀光,帶動客家庄的商機。」
同樣服務一半客家人口的高雄縣客家文化中心,雖然擁有美濃、杉林和六龜等區的文化資源,但是因為隸屬高雄縣政府的二級機關,一年編列預算只有619萬,而中心內的人事費用,還必須靠客家文物館門票收入支付,高雄縣客家文化中心希望藉由縣市合併的機會,引進更多預算來活絡地方產業。
高雄縣客家文化中心主任 劉國雄:「藍衫、藍染,透過藝術還有美學的設計,想辦法把這些東西變成產品販售,藉由販賣讓遊客到美濃消費,在這個過程中,間接認識美濃的客家文化。」
在都市教唱客家歌,在鄉村舉辦產業觀光活動,這是過去客家文化發展單位常態做法,但是對於客家人口集中的美濃地方人來說,山歌表演與單一預算型的「都市型活動」,無法與在地產生共鳴,民眾因此建議,未來大高雄的客家行政單位應該多用心思,重新思考客家文化的本質在哪裡。
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 邱靜慧:「我們客家文化和我們農村,和我們的土地和土地公的祭典,這些土地的關係到底是什麼,要搞清楚這些文化的連結在哪裡,不是單純做表面,像是打粢粑、唱山歌。」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理事 溫仲良:「縣市合併後,在市政府的架構底下,在進行客家施政時,對於農村地區的客家文化保存,會用都市的觀點來看待,站在農村是都市後花園的角度來說,去看待這種文化施政,我們擔心,將來客家文化變成活動化、娛樂化,甚至是休閒化方向進行時,對整個客家文化來說並不是好事。」
只是相較於在地客家鄉親的憂心忡忡,目前高雄市客家委員會與高雄縣客家文化中心,對於未來大高雄的客家事務,只召開2次相關會議,攸關大高雄48萬名客家鄉親的文化政策,也尚未做出合作的定調。
在縣市真正合併後,客家鄉親真正盼望的,是除了繼續唱山歌和參加活動外,還希望客家文化主管單位可以回歸在地特色,做到真正整合出都市與鄉鎮客家併存的發展方向。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