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嘿!阿弟牯」的誕生,目的是要吸引更多人親近客家,這樣大型的音樂劇演出並非第一次,三年前,客委會推出第一齣客家歌舞劇,一流的製作、演員、音樂,在當時 ,確實讓大家看到客家表演藝術的進步,但很可惜,在三場正式演出後就沒有下文,這次客委會再推兒童音樂劇,在長期推動兒童劇的人看來,這只是一個吸引人、走入客家的開端,若要將客家文化深植人心,必須要有長時間的規畫,並且一步步去徹底執行。
2007年推出的客家第一齣,豪華歌舞劇「福春嫁女」,改編自莎士比亞原著「馴悍記」,原劇的男女衝突,轉變為客家人在新舊社會間的折衝,主要演員個個精挑細選過,能演能唱還要會跳。
「福春嫁女」藝術總監 吳榮順:「要會唱,你舞蹈也要會、(加上)演戲,這3個放在一起,(要找到這樣的人)真的很難,(因此)我不管他是不是客家人,會不會說客家話,沒關係,我們來訓練,用一年時間來訓練。」
福春嫁女台前幕後共動員300多人,一流的製作、演員、音樂,在當時 ,確實讓大家看到了客家表演藝術嶄新的一頁,但可惜的是,在國家戲劇院的三場演出之後,就此塵封在大家的回憶裡。
時隔三年,第一齣客家兒童音樂劇誕生,要以活潑好玩的兒童劇,吸引所有人親近客家,但在表演形式上,客家元素該放入多少,才不會讓小朋友無法消化,又能達到喜歡客家的目的呢。
「嘿!阿弟牯」導演 林于竣:「其實(客語)差不多將近三分之一,我想這個部分,有很多爸媽會擔心說,比如說不懂客家話的進來看 ,看不看得懂?,其實紙風車多年來在創作,我們都把語言的部分,處理到讓小朋友大人看得懂,而且是非常陶醉在裡頭的。」
「九歌兒童劇團」團長 朱曙明:「不管怎麼做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有延續性,如果你今天只是放煙火,就是短時間之內,集中人力、物力、金錢、時間,瞬間燃燒殆盡的話,我覺得這只是放煙火,絢爛一時可是留不下任何東西。」
期望欣賞完表演後,小朋友心中的那份感動及共鳴,可以延續下去,長期耕耘兒童劇的朱曙明認為,阿弟牯在台北演出結束後,可以朝地方校園邁進,增加表演場次,讓客家劇場達到普及性,進一步將客家文化深植到孩童們的心裡。
「九歌兒童劇團」團長 朱曙明:「比如說今年(校園)跑了29場,明年再來29場,後年再來29場,你想想看3-5年之後,這些孩子在這樣的計畫下,接觸了3-5次含有客家元素,這樣的戲劇演出之後,在心裡面就變成孩子一種文化層次。」
「嘿!阿弟牯」編劇 小野:「這樣的第一次,我就把它做成非常現代、摩登的,做完這個,希望這個東西可以到處表演,今年三場正式表演完,明年去客家村,再來可以走全世界表演,讓大家看到客家文化,不是想像中那樣簡單的東西。」
客委會文教處處長 范佐銘:「透過這樣的表演形式,讓大家知道客家文化有創作的一面,讓想創作的人才出來,一起來幫助製作大型表演。」
音樂劇、歌舞劇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表演藝術型式之一,兼具藝術與通俗之美,從美國百老匯到全球各大城市,總能引起廣大迴響,客家也試圖以這種方式,讓大家進一步認識客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絕不能只有三分鐘熱度,畢竟文化事業是需要長時間計畫,一步一步去推廣、去培養閱聽眾,才能成功地把客家行銷出去。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