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東台灣是美麗的後花園,日據時代,許多客家人攜家帶眷遷移至台東。由於受地形的保護,台東宛如遺世獨立的桃花源,形成居民無論從最早定居於此的原住民,到後來的閩南籍、外省籍、客家人共九個不同族群,不分種族,協力合作,融洽相處,使得今日的台東,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風貌,亦創造了兼容並蓄的獨特文化。而在東部縱谷地帶,也有不少客家人聚居,其中客家聚落較明顯之縱谷三鄉鎮為鹿野鄉、關山鎮、池上鄉,客家族群約佔該區人口總數之45%。
客家人在此落地生根,文化中有傳統亦有現代最能凸顯池上客家特色的是「米食文化」,只要提到國內品質最好的米,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台東池上米,而台東受地理環境及水質影響,所生產的台東好米聞名全國,所謂『台灣出好米,好米在縱谷』,台東縣池上鄉、關山鎮、鹿野鄉為花東縱谷南段,是主要水稻產地,因氣候、水質、土壤、日照及無工業污染等諸多有利條件下,蘊育出名副其實的「縱谷好米」,且已連續多年榮獲全國稻米品質競賽總冠軍,及全國十大經典好米。而台東的好米品質不僅只有池上鄉出產的好米而已,近年來急起直追的關山米、鹿野米,也不遑多讓。
『台東縣客家文化園區』的所在地池上鄉,不但是在地的文化櫥窗,後山客家鄉親聚會的好所在,也是縱谷人文薈萃的米鄉,而行政院六大新興產業發展計畫─「國際光點計畫」,更以『池上光點』共同建構「花東好物」聯合行銷平台,計畫讓國際觀光客以慢走、慢遊的心情遊賞花東,故為配合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庄12大節慶』,並承襲客家每年的十二月是客家收冬戲登場的習俗,特選在此地規畫辦理『2010台東好米收冬祭─客庄饗宴』。透過稻米收割時期敬天謝神的儀式,結合地方文化觀光產業,及配合縱谷花海活動的辦理,在每年秋末採收後,客庄農家人最重要的交流聯誼的時機,將這極具客家特色的傳統活動發揚光大,更期望能為客庄帶入更多觀光人潮與經濟發展,提供全國民眾一處具休閒、觀光、知性、美食、生態的旅遊點,進而提升傳統文化的價值發展與傳承、推展客庄社區的旅遊觀光新契機,打出城市品牌,帶動形象發展。希望讓更多民眾一同感受到傳統客家文化之美,加深國人認識鄉土文化,歡迎各族群的民眾一同前來「鬥鬧熱」。
2010台東好米收冬祭網站:http://2010hakka.greendesign.tw/Index.asp?ID=1&ID2=1
資料來源:http://www.hac.taipei.gov.tw/ct.asp?xItem=1435277&ctNode=22281&mp=1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