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20期 2010/11/01出刊/ 半月刊

 

 

電影《不能沒有你》- 現代社會下的客家精神

【文╱張伊珊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電影的開頭,一群人圍著電視,一邊看著新聞轉播一邊品頭論足;電視的另一端顯示了車水馬龍的台北街景,一座跨越往來車輛的行人天橋,兩端站滿了人潮,他們分別是警察、記者、群眾以及救護人員。這樣的場景裡,人們只將焦點聚在天橋的中央,一位中年男子抱著眼神茫然的女孩,跨坐在天橋中央,用閩南語大聲地喊出:「社會不公平啦!!!」這是七年前的真實故事,或許在眾人的腦海中,還存在著那麼一點印象,一個父親為了爭取女兒的撫養權,南北來回奔波,四處陳情尋求協助,卻一無所獲,無助的他選擇了抱著女兒從台北天橋上往下跳。

  全片用黑白的顏色一鏡到底,猶如埋在眾人記憶中的那樣模糊,卻有著深刻的印象。在《不能沒有你》片中,更看出客家人的影子穿梭其中,從文字對白到精神表現,都讓身為客家人的我有著莫名的親切感。片中的爸爸-武雄和女兒是本篇的靈魂人物,圍繞在她身旁的好友以及為他陳情的立法委員都是客家人,在對話上除了用客家話外,更有一種要照顧同鄉的同胞情感在,意味著客家人即使在不同地方落地深根,也要互相團結合作。只可惜這樣的協助,並沒有帶給武雄實質上的幫助,在國家法令的不明之下,很明顯自己成為體制下的犧牲品,走投無入之下,只好採取激烈手段,讓社會大眾明白自己的無助。

  當片中的爸爸武雄騎著摩托車,從高雄帶著女兒到台北拜會他的小學同學,也就是現在的立法委員林進益。充滿客家話的對談中,武雄道出自己的困難,林委員只說了:「自家人不幫要幫誰呢?」在客家的精神中,刻苦、不屈不撓是我們的代名詞,但在這部控訴社會不公的片中,看見了社會弱勢是不分族群及語言的,或許社會上大眾方言是以閩南語為主,但之所以用客家話當作整部片的靈魂軸心,乃至於能表現出隱忍下的潛力以及爆發力。

  在過去農業的社會中,土地開發的不易,使人們了解到刻苦的實質定義;而如今工商業發達的社會底下,一切將照著社會脈動前進,《不能沒有你》控訴了繁榮資本之下小蝦米們的無力與掙扎,更透露出不同族群的無奈。

 

▲BACK

◆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江明修院長
◆ 編輯助理 / 古佳惠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呂欣芸、李孟娟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