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20期 2010/11/01出刊/ 半月刊

 

 

李如龍教授演講之心得感想

【文/涂晏瑄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客家方言的研究不能只單看一面,必須由先理解客家族群(民系)的形成以及在中國歷史的變遷裡的發展過程。而在客家文化裡,客家意識與客家認同發展的時間點也因為諸多的原因而有所不同。正因為這種種因素,研究與探討客家方言必須以各方向來做綜觀。在李教授細心的統整之下,我們可以看出有關客家方言的研究自40年代以前就已開始,40–80年代也是一個重要時期,而在90年代則愈見其豐富直至今日。

  李教授認為需要澄清的問題中,提出羅香林先生提出客家五次遷徙說的看法有過猶不及的問題。關於羅香林先生提出的看法,在之前的課堂上也有老師提及過,我個人覺得雖然羅先生提出的觀點有許多的矛盾與疑問,但也因為羅先生的看法而讓更多的後輩發現客家族群的歷史源流的重要性,因此有更多的人去研究與探討,希望能在這方面盡一己之心力。也正因為如此,反而讓更多人注意到,客家方言與客家族群文化在地域方言,及中國和台灣的歷史發展上有著一定的歷史定位與影響。

  客家民系與客家方言對於客家族群的影響,是確實存在的。不僅如此,在研究與探討的過程中,發現台灣的客家及其祖居地確實有客家意識,並且各地的客家方言的一致性更勝閩方言。這對於永續客家方言與客家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由於台灣各地的客家方言較一致性,能讓方言不會因為過於分歧雜亂而導致學習者的混淆,反讓學習者失去學習的動力。但相反的,閩西、贛南和粵北的客家方言區除了從粵東回流以外,不但客家意識不明顯,在客家方言的特點上也有較大的差異。追溯其原因,必須考量到當時南北兩片之間形成的歷史時代有別,經過的民族融合過程也有所不同。

  從上述可知,客家意識的明顯與否與客家方言的差異性大小,要從整體來做分析,不能只從單面來探討。尤其必須考慮當時南北兩片形成的時間點和時代背景,且民族在經過融合時也會影響到客家方言南北片的差異性。例如,北片形成於唐末和宋代,與畲族發生過深度的融合,因此,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絕對要把唐朝末年和宋代的歷史背景與文化考慮進去,並且也需理解畲族的發展背景與文化特色。北片在當時與畲族不但沒有產生任何的主客衝突,反而互相融合,這表示北片的形成裡,有客家方言的特點卻也有許多畲族所特有的文化特質在其中。而南片則是在元明之後大量的進入粵東而形成的,逐漸與先到的廣府人發生了爭奪生存空間的鬥爭,一直到清初達到白熱化,在這爭奪的過程裡,發生最大的變化就是為了生存就需要更多的環境空間,因此就必須要更加團結,反而激發出強烈的客家意識,且固化了族群。也由於這一層的關係,使得南片及從這裡外遷的客家方言變的更一致。

 

▲BACK

◆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江明修院長
◆ 編輯助理 / 古佳惠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呂欣芸、李孟娟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