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18期 2010/10/01出刊/ 半月刊

 

 

淺談客家族群與三山國王

【文╱涂晏瑄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三山國王的由來

  什麼是「三山國王」呢?依據「霖田都三山國王顯靈史蹟」之記載:三山國王,原來是有三個山的山神,因為顯靈,有過了庇民獲國的功績,而被朝廷封為護國公王的。這三座山,一名為「巾山」,一名為「明山」,一名為「獨山」,簡稱為「巾明獨」三山,同是在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一處地方,即今之揭陽躲屬河婆地方,河婆為霖田都內一個市鎮,以商業繁盛,人口集中,位于三山附近,故今人多通稱河婆即為國王發蹟的所在……。隋朝有三神人出現,狀甚奇偉,初出顯於「獨山」的石洞,自稱兄弟,受命於天,分鎮巾、明、獨三山。話完即不見,在其石洞前有一顆古楓樹生連花,苦紺碧色,大者盈尺,眾人往觀,忽又出現三神人,乘馬迎面而來,向一姓陳人,招之為其從徒,未幾陳與三神人,俱化不見,眾人乃知為有神,遂為摸拜,後於巾山、明山,亦時有出顯,既而降出乩童,言封陳為將軍,並示以巾山為其兄弟聚集之處(巾山位於三山的中間),眾人乃建一小廟,併陳合祀,自此聲靈日著,香火日盛,凡有水旱,疾疫災難求解者,無不應驗,地方奉為福神。

臺灣的三山國王廟

  臺灣人的先祖,決定移墾臺灣,就要選擇作為移墾地守護神,在客家人而言,大部份都選擇三山國王、觀音娘、媽祖婆等三神香大或神像帶來,或在家奉祀,或在臺灣的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賜予保佑,或為移民的精神支持力量。待至經濟力量許可時,便在僑居地建立家鄉式的寺廟作為回報奉祀。上文已提過,為了臺灣原住民的出草馘首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定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聯想之下,而來的選擇。

  早期客家人入墾的地方,建立不少奉祀三山國王的廟宇,例如彰化縣溪湖鎮的「霖肇宮」,相傳是明萬曆年間所創建。同縣員林的廣安宮是明永曆年間所建:永曆年間所創建的尚有高雄市楠梓區的三山國王廟、高雄縣橋頭的義安宮、屏東縣九如的三山國王廟。此外,康熙乾隆年間以前所建的:臺中縣豐原萬順宮、沙鹿保安宮、彰化縣員林廣寧宮、社頭鎮安宮、鹿港三山國王廟、埔心的霖興宮、霖鳳宮。台南市三山國玉廟。屏東市林邊忠福宮、佳東千山公侯宮、國玉廟、車城保安宮等。」

客家人為何崇拜三山國王

(一)對家鄉的感念
   客家人崇拜的神祇很多,鄉土神除了三山國王外,最普遍的還有媽祖、義民廟、土地公等。從三山國王的傳說看來,其中的人物及時代背景多發生在大動亂,民族大遷徙的年代。一是對中原故土的懷鄉情愁,客家人將它投射在三山國王傳說人物身上。據嘉慶二十三年《廣東通志》所記載,即使在三山國王傳說史實的發生地-廣東潮州也才兩座,其他嘉應州、惠州府等第都不見三山國王廟的存在。可見前面所說深沉的寄情並不明顯,可能是時代久遠,三山國王由一個英雄人物化身的神祉,成為一個小小的鎮山神,並未廣泛受到客家人熱中的祭祀。

(二)庇祐開墾順利平安
   三山國王是屬「山神」。因為受清朝初期渡海禁令的約束,早期客家籍移民台灣人數偏低,移民延遲多年,在中南部平原地區開始落腳時,因肥沃的可耕地早已被佔,所以多數只得轉往山區墾殖,然而寶島氣候溼熱,易滋生病媒蟲等,謀生不易,或許有盜賊成群、搶劫擄掠,為了求得人身健康平安,開墾順利,而蓋廟尋求庇護,於是簡陋的草寮充當廟宇,在窮鄉僻壤的山邊便蓋起了國王廟。

(三)防禦原住民出草
   傳說中當時有「番害」,在當時有一首《渡台悲歌》,歌詞有:「台灣所在人 ,台灣本係福建省,一半漳州一半泉,一半廣東人居住,一半生番一半熟番,半住在山林內,專殺人頭帶入山,帶入山中食栗酒,食酒唱歌喜歡……。」番人有馘首的兇殘惡習,先民只有求助於能顯耀神威,保護黎民的三山國王為守護神了。

 

▲BACK

◆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江明修院長
◆ 編輯助理 / 古佳惠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呂欣芸、李孟娟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