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16期 2010/09/01出刊/ 半月刊

 

 

新竹金山面聚落產業變遷之研究

【文╱游明潔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1980年,台灣首座科學園區成立於新竹,每年生產總值超過新台幣1兆元,被視為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台灣矽谷」。大家都知道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但是多數的人卻未必知道園區所在位置的「金山面」。

  「金山面」是個古地名,原為一個傳統客家聚落,早期位於竹塹城的東南邊,現今是新竹市的最東緣與新竹縣交接的邊區。「金山面」─這個地名在清朝雍正年間就已出現,距今有兩百多年,因為其「東南方有狀如『金字』的孤立山丘,以建聚落於『金』字『山』下的河階『面』上」,所以稱之為「金山面」;但直到園區的進駐,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才讓金山面真的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金山」。

  新竹地區剛開墾時,居民主要的生計活動為農牧業。到了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遵循「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基本發展策略,殖民經濟政策為重農抑工,農產品多由台灣輸往日本,工業產品則是從日本輸至台灣,因此當時的經濟政策在台灣只發展農業。台灣光復後,隨後國民政府遷台,政府即宣示「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長期經濟發展策略,推動以農業培養工業之計畫式的自由經濟。此時新竹才逐漸有加工業、工業產品等的產業誕生與發展。八0年代政府則以技術密集工業與高科技產業為發展重點。

  而「金山面」這區域的產業,從清朝到現今,變遷的脈絡也與整個新竹地區差不多。早期開墾期間有焗腦事業,接著進入農業社會,居民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出以稻米、甘蔗、茶葉、水果為主的生計活動。另外本區的土為紅土,不適合耕作,所以金山面無法發展為豐裕的農耕社會,但也因為有這種特殊的土壤,讓金山面利用在地的條件發展出獨特產業─「金山面窯業」。

  1950年代,政府開始推動工業之際,工業化的腳步也逐漸進入金山面,傳統的農業生活方式開始有了轉變,因新竹是玻璃原料矽砂的生產地,及擁有方便廉價的天然瓦斯,特別適合燒製玻璃,加上內灣線鐵路的建立,使得除了玻璃工業之外,燈飾及照明工業的發展,也成為新竹特有且別的縣市難以取代的產業。《新竹市志四》也統計出,在新竹地區擁有百萬資本額且從事與燈飾相關的商號,有半數以上分布在金山面,當然也帶來許多就業機會。除了聖誕燈泡、日光燈這些燈飾及照明工業之外,金山面也生產熱水瓶的「玻璃膽」,風行一時。

  1980年代,因為工業用地取得困難,勞力密集產業在國內已失去利基點,於是政府欲發展以技術密集高且附加價值也高的高科技產業,因為新竹市東區有著完善的環境與優秀的研發人才,台灣首座的科學工業園區也因此在這誕生了。

  綜觀上述,金山面地區從早期的傳統聚落到今日的科技園區,居民仰賴維生的產業則從最傳統的產業轉變至最尖端的高科技產業,經濟結構變動複雜。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江明修院長
◆ 編輯助理 /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呂欣芸、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