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16期 2010/09/01出刊/ 半月刊

 

 

苗栗社區大學戴文祥先生專訪

【文╱徐佳鉉、連卜慧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本次有榮幸專訪到戴先生於苗栗社區大學,戴先生對客家社區大學之課程規劃,以及對公民記者的培訓,在親自授課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已頗有成效。戴先生致力於客家社區大學之推廣,在百忙中抽空接受訪談實在難能可貴。以下為訪談內容:

Q:請問貴社區大學在課程以及學程上如何規劃,是否有分類領域?其各別的特色為何?
A:社大的課程分三類,一個叫學術知識類、一個叫生活藝能類,還有一個叫社團性的課程。知識類的課程,它的規劃設計,就是希望透過這樣的課程,讓學員對於生活在這世界根本性的問題去作一些反省思考;生活藝能的課程最主要是,透過這些藝能的學習,讓學員重新認識潛能,充實生活內涵;社團性的課程就是透過這些課程的設計,直接做社區的參與、公共的參與。

Q:請問貴社區大學在客家鄉土文化上的課程現況?
A:苗栗社大長期以來在課程上有些比較有特色的像客家的文化,關懷鄉土的課程,那已經是我們的一部分了(最初至現今為止),現在我們著力在公民社會的建構部分(像是在環境上,地方公民記者的人才培訓)。

Q:請問貴社區大學有哪些客家人才培訓的機制與計畫?
A:事實上今天我們長遠的目標就是說,在地方社會裡面,任何的工作議題,都會有一群人去長期的關注它。我希望苗栗社大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就是把這樣的一群人培訓出來,然後把這樣的一個實踐場域建構出來。我們叫做「議題式實踐場域建構的辦學模式」。議題的實踐場域,好比說,我們今天要推苗栗的公共領域的拓展,那我們的實踐場域就是「公共新聞網」,我們透過公共新聞網這樣一個東西,然後想辦法去把苗栗的公共領域做一個開拓的工作,這個實踐場域我們就會安排學習的課程、參與的課程去培訓一群人。所以把「學習的機制」、「參與的機制」、「社群的建構」、和「實踐場域的建構」,四個合起來一起在推的。

後記
   訪談的過程中得知課程有古蹟人員培訓、客家文學種子培訓、客家影像人才培訓,以及地方公共新聞網人才培訓,當人才培育出來後,最終的期望是他們能真正的參與、實踐,並融入關心社會,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進行長期的、扎根的一個動態過程,因此也需要建構一個不間斷的參與實踐平台,像是古蹟導覽解說之地、公民記者的發聲之處,此為苗栗社大現今推行努力之方向。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江明修院長
◆ 編輯助理 /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呂欣芸、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