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16期 2010/09/01出刊/ 半月刊

 

 

日本人美濃開墾 召募河洛.客家人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1902年日本人在現在美濃的南邊,買地2千多甲進行農業發展,當時為了推動順利,還召募了北部客家人和鄰近的河洛人共同開墾,經過100多年後,移民開墾的痕跡早已不再,定居下來的河洛人面對有95%的客家人大鎮,不僅跟著講客家話,就連居住的建築也跟著改變,成為道道地地的「客河洛」。

  在祖堂上方,沒有寫上客家人識別的三省堂,取而代之的是紅底金字的「曾」姓家徽,這是美濃南隆地區一處河洛人住的夥房,不只在外觀上很河洛,就連祖堂內部也是標準的河洛式建築。

  美濃鎮民 曾泳木:「從客廳裡面開兩道房間門,不像是我們客家人從外面開門,是在客廳裡左右兩邊開門,這就是河洛式的房間門開法,(祖堂以前有吊燈籠是不是?)從前這上面有吊燈籠,為了要裝潢,燈籠所以沒有再吊上去了。」

  客家人傳統娶親掛男燈的習俗,以前就在這座祖堂內燈架橫亙著,今年74歲的曾泳木雖然不是客家人,但卻講了一口道地的客家話,他說從祖父那一輩開始,就舉家遷移到以客家人為主的南隆農場,現在偶爾回到祖父的家鄉旗山鎮,還曾因為客家口音太重被家鄉人取笑。

  美濃鎮民 曾泳木:「現在講河洛話講不太順暢,說到後面有客家人的口音,我們去溪州,有時回去(旗山鎮)溪州時,當地人會說客家人回來了,客家人回來了,說話說到有客家腔。」

  美濃鎮民 曾冬清:「在家裡就講河洛話,和同伴當然是要用客家話來講,也有辦法溝通,就這樣學習起來的,目前大家都會講客家話,這是一種趨勢,去到外國也是要融入它的社會啊!」

  1902年日本資本家愛九澤直哉,在美濃的南邊買了2千多甲土地,成立南隆農場進行農務耕作,當時為了讓農事順利推行,還召募桃、竹、苗客家人及美濃鄰近鄉鎮的河洛人前來開墾,今年86歲的郭枝清,他的父親就是在那時舉家搬遷到南隆農場,進行開墾的一個例子。

  美濃鎮民 郭枝清:「小的時候就在內門鄉住,我父親帶我到中寮鄉,到中寮鄉後,因為父親老了要分家,所以又搬遷到這裡(美濃)來了。」

  美濃鎮民 郭莊遍:「蓋土、蓋甘蔗,這樣子做工,還有種甘蔗、這樣做工,(那會不會辛苦?)會啦!怎麼不會,那時候要做100多甲。」

  文史工作者 蕭盛和:「有些比較集中的,像是在吉洋里的外六寮,上半段就是從北部下來的台北客,下半段就是從荖濃溪被沖走的地方,叫作水打庄麻六甲的地方,遷移過來,有些地方像是五支寮,就有從田寮(鄉)過來的人,像是21支屋也有從溪州(旗山鎮)過來的人。」

  對外講著客家話,在家講著河洛話,這些從100多年前就來南隆開墾的「客河洛」,目前美濃地區大約還有60戶,為了生活融入了在地的河洛人,也巧妙地成為台灣群族文化互相包容的歷史見證。

 

資料來源: http://web.pts.org.tw/hakka/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江明修院長
◆ 編輯助理 /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呂欣芸、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