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作客在異鄉系列報導,要帶大家看看遠赴奧地利謀生的客家鄉親。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是聯合國辦公大樓的所在地,經常召開國際會議,為了填飽各國貴賓的肚子,異國餐廳比比皆是,但比例最高的莫過於到處都有的中菜館,其中有好幾間具有代表性的中餐廳,經營者皆是客家鄉親,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她們的餐廳脫穎而出?在異地做生意,又有哪些困難?一起去聽聽看奧地利客家鄉親的親身說法。
小小的維也納市總人口加起來也只不過144萬人,不過這麼小的範圍竟然有高達3百多間中國菜餐廳,在這些餐廳當中經營較成功的、名氣較響亮的,都是由我們的客家子弟所經營的餐廳來自桃園中壢的翠娟姐,高中畢業後隻身來到維也納,學了近10年音樂,便在當地擔任私人音樂教師,直到遇到香港籍的廚師老公,大大改變她的人生志向,原本整天彈鋼琴和豎琴,後來變成全年無休、隨時要招呼客人和算帳,職業變了、與人相處熱情的態度依舊,加上實在經營,餐廳的生意蒸蒸日上。
旅奧客家鄉親 黃翠娟:「我們很捨得給客人吃,你不能說今天做起來之後,你就變不捨得了,這裡少一些、那裡少一些,以後顧客就不會再次光臨,像我們就想說你只要捨得給客人,客人吃了覺得好吃,大家就會一直不斷來。」
另一位在維也納落地生根的客家人,是來自苗栗的邱麗敏,嫁給印度客家華僑十幾年,也曾經回台灣開過餐廳,但比較之後還是覺得在奧地利做生意比台灣、好做一些。
旅奧客家鄉親 邱麗敏:「台灣可能流行個1、2年,你就要換一種別的型態來做過,像是裝潢或賣的東西、裡面的內容,因為台灣流行就是比較快,這邊沒方面問題,他這方面的競爭比較少啦!」
雖然客家人在奧地利的中菜餐廳,生意都遠勝於其他華僑或是中國人,但是身為第一代到奧地利打拚的開路先鋒,接棒問題成了她們最大的困難。
旅奧客家鄉親 黃翠娟:「因為台灣人都是培養自己的小孩去讀書,讀好一些 ,以後不要做餐廳生意,因為很辛苦,希望他們可以做其他行業,自己穿稱頭一點,後來的學生就沒接餐廳了,所以我們很難請到員工。」
個性有彈性、處事不自我設限、面對挑戰不逃避,黃翠娟和邱麗敏倆既是小孩的好媽媽、老公的好老婆、員工的好老闆,把格局放大,她們也足以被稱為現代客家女性獨立自主,引領時代的最佳證明。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tv.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