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覲文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近年來,台灣非政府組織的數量大幅增加,大部份的非政府組織(NGO)已經發展到針對個別性的議題,例如環保、婦女、兒童、扶弱、勞工、宗教、救災、人權等。許多NGO在組織規模上也日漸增長,但在經濟不景氣募款困難、政府補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公益市場的競爭,在資源有限與經營不善之下,導致許多不健全的非政府組織。今天台灣規模比較大,資源比較豐富的非政府組織大多是宗教團體與扶弱組織,例如慈濟基金會、法鼓基金會、世界展望會等,其運作多偏重在人文、倫理道德、災難救濟、環保等領域,極少涉入推動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等政治性的社區營造議題。而許多涉入公共事務的社區型非政府組織,在大量接受政府資助與輔導下,大多都已成為替政府發聲、宣導政策、由上而下推動活動的組織。
未來在公民意識逐漸抬頭的趨勢下,台灣的非政府或營利組織應積極改進組織的管理、策略的運用、人才的培養,以企業化的經營管理方式,講求效益與效率,爭取更多的資源,創造更多的發展契機。但這並非將企業的管理方式完全移植過來,非政府組織所應強調的是民主精神與共同參與,應該善加運用「治理」的概念,和政府單位與民眾間產生積極的互動。至於社區非政府組織,應該切實發展為由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為地方公共利益打拼、涉入政府公共政策擬訂的流程,達到由下而上,左右共治的公民社會之理想。
在充實財源方面,募款是具高度技術性的工作,非政府組織所從事的都是公益性與公共事務的工作,未來必須以更多的創意激發誘因,讓捐助者自願、樂意把資金貢獻出來。公關活動可獲得社會的公益資源,非政府組織未來應加強與媒體之間的互動,請媒體報導有利的新聞報導,爭取社會的支持,建立組織的形象地位,讓社會大眾肯定組織的價值,達到永續經營發展的目標。非營利組織具有公益性與公共性,未來必需強化社會大眾對它的信任,一旦建立了公信力,便可獲得可觀的社會資源。慈濟在這方面是一成功的案例。
總之,非政府組織是政府與民眾間的橋樑,不應只是政府的代言人,或只關心非政治性之議題,應該帶動公民參與公共政策擬訂,必需和政府產生良性互動,最終達到人民當家作主的公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