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12期 2010/07/01出刊/ 半月刊

 

 

客家粽與粽子

【文/劉尹萱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最近氛圍都瀰漫著端午節的喜氣----香包、划龍舟、包粽子,當然還有最具意義的吃粽子!

  「粽」,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而「粽」字右半邊有「聚集」的意思,故可引伸為----粽乃為米之聚集也。而粽子的历史悠久,在戰國時已經出現。相信大家都知道,楚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之後,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屍體,所以把粽子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吃屈原的屍體。所以粽子就成了纪念屈原的端午節時必備的食品。

  然而每每到了端午節,市面上的粽子,五花八門,琳瑯滿目。我總是好奇著,為什麼閩南人跟奶奶包的粽子不一樣?南部的同學總子打開來也跟我們的粽子長的不一樣?原來,粽子在台灣,大致可分為:北部粽、南部粽、菜粽、鹼粽、客家粽和原住民粽。

  臺灣粽子的作法接近於中國大陸南方,外包麻竹葉或桂竹竹籜再以白棉線或鹹草捆紮,其樣式多成錐立四角形狀。1949年後,大量軍民隨國民政府遷台,其中以江南人居多,所以亦隨之傳入江浙省粽類為多。台灣習俗中,若某家有喪事則端午不製粽,粽由女主人娘家提供,並贈以回禮。

  (一)北部粽:是米浸泡於水中,瀝乾後用油炒香,並加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將米蒸熟後,近於「油飯」,再以竹葉包裹填餡,再一次使入味。也有人直接用油將米粒炒至半熟,包裹填餡後蒸食。台灣北部粽所用竹葉多為筍殼,色澤棕黃,略帶斑點,質地頗為堅韌。

  (二)南部粽:又稱水煮粽,特色為投水煮食、較不油膩。作法是用純白糯米浸泡後加肉餡、香菇、鴨蛋黃、紅蔥頭,亦有添加花生、栗子、蘿蔔乾者,較特殊的亦有加魷魚、蝦米者,餡料須先行醃製,以粽竹葉包裹,入大鍋中,以大火水煮,中間或添冷水一至二次,持續加熱至熟透,費時大約一時半至兩小時。台灣南部粽所用「粽竹葉」,質地細緻而葉面較寬,氣味也較芳香,食用時帶有淡淡的竹葉清香。

  (三)菜粽:台灣南部同時有種以花生和糯米包製的粽子。其煮法和南部粽相同為水煮粽。食用時搭配花生粉、香菜和醬油膏一起食用。

  (四)鹼粽:以糯米和鹼劑包製,成品為黃色、有彈性、口感接近九層塔般比較Q的果凍物。食用時通常淋上糖漿般的醬汁。屬甜點類。市場逐漸萎縮,目前越來越少見。

  (五)客家粽又有兩種:(1)米粽:蒸過的糯米飯包入蝦米、紅蔥頭、菜脯、香菇絲、豬肉等材料,以曬乾的麻竹葉包裹再蒸熟食用。(2)粄棕:糯米經泡水後研磨成米漿,瀝乾水分搓揉成粄糰,加入菜脯香料再用麻竹葉包上蒸熟。在製作上比較耗時,因此風味也更為特殊!

  (六)原住民粽:與漢人之粽外觀類似,稱為「阿拜」,流行於魯凱、排灣、卑南等族。選用芋頭粉、小米、糯米或高粱粉。內層包上肉餡、外緣先包上假酸漿葉,最後包覆以月桃葉。

  然而,尚有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原住民亦有類似的食物,雖與漢人端午節習俗無關,但亦成為粽食新選擇之一。儘管粽子的種類在這創意產業興起的社會中,選擇顯得越來越多;但無庸置疑的是「粽子」儼然已成為即將進入仲夏季節,不可或缺的端午象徵品。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江明修院長
◆ 編輯助理 /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林筱蓉、古儀瑩、江欣潔、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