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12期 2010/07/01出刊/ 半月刊

 

 

客家人的再製文化-非食篇

【文/彭淑鈴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何謂再製文化呢?一般對於「再製」的解釋,就是指該樣物品的呈現樣式已非原先的樣貌。再簡單一點的說明,也就是該物品的原始使用方式為了因應生活使用上的需求而做了改變。

通常「再製」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發掘的部分就是食的方面,尤其是在客家族群中,但其實,客家族群的「再製」文化也是可以在其他的方面有所表現的空間,如衣、住、行…等。因此,接著下來就簡單介紹客家人幾種常見的非食再製文化:

1.藍染:
   三峽在明末清盛產可以製染料的植物大菁,加上有清澈的溪水可漂洗、溪畔可晾曬染布,因而造就當地藍染布業的發展。「三峽染」選用的藍染植物是馬藍,用的是傳統沉澱法來製藍,製作步驟則分為製靛、發酵還原,以及染藍。染藍的技巧包含縫染、絞染、夾染、蠟染、紮染等各種不同方法。

2.油紙傘:
   油紙傘是客家人最拿手的手工藝品之一,雖然歷史起原已不可考,但就其製作和生活實用的方向來看,至少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因為客家先祖自遷移至潮溼多雨的江南後,每逢雨季遮雨的雨具,自然是不可少。當時客家人考量處境與經濟狀況,就地取材所製成的遮雨工具,最為經濟。因此,將當地盛產的竹子,削切為傘骨,再以比布便宜的棉紙製成傘面,並在棉紙外表塗上也是當地盛產的柿子油,便成了美觀實用的油紙傘了。

3.竹編:
   竹編為客家傳統手工藝品,這項技藝已日漸失傳,隨著環保意識的高漲,現在竹編又開始起死回生,不但很環保又很美觀。以往農村時代不管是童玩、打落吃稻害蟲的打蟲器、蟬形簑衣、龜形簑衣、抓毛蟹的器具、菜籃、還是放雞鴨的籠子,都是用竹子做出來的。經過巧妙的藝術構思,結合豐富的生活經驗,設計生產出各種鳥獸蟲魚和生活用品,其細膩的工藝,精湛的技巧,深得人們好評。塑膠製品上市後,竹編因人工製作,價錢較高,漸漸被取代,直到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竹編又開始有了新的商機。這些竹編器具,見證了先人的聰明智慧,以及為環境打拚的辛苦。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江明修院長
◆ 編輯助理 /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林筱蓉、古儀瑩、江欣潔、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