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徐佳鉉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圖一 土地公廟 圖二 天公
如果要問我是哪裡人,我都說是苗栗竹南人。對我言而,竹南是最親近的一塊土地,因為從小就在這成長,但認真追溯起來,在還沒有下山來到竹南之前,我的爺爺及父親原本是住在三義勝興十六份一帶,也是道地的客家人,記得小時候父親曾經帶我們去到三義老家的那次,已過了十幾年,印象中就是一堆雜草和一間小又矮的房子,近日因大伯的邀約又去了一趟,但房子已不見了,只剩下一根支柱留在那,而雜草仍覆蓋著那塊土地,圖一與圖二就是當時父親及爺爺還在十六份時所拜的土地公廟,目前由以前的鄰居定時祭拜。
經由父親的口述中得知,爺爺在小時候,也就是日治時代,是從大湖鄉搬到勝興的,一剛開始土地上只有一間小房子,而後經過兩次整修,從茅草屋進化到日本水泥瓦屋,都是由爺爺包辦的,原本的土地包含了房子周圍與較低的田地,但在台灣光復後,曾祖父為了幫助逃避仇家追蹤而從外地來的日本警察,給予原本在日本人底下做事的這位警察一些土地,讓他在此落地生根,而圖中的土地公目前正是由這位警察的子孫定時祭拜的。這次回父親的老家探望,是我第一次看見圖一中這個用石頭及人工搭建的土地公廟,覺得非常新奇和訝異,因為這顛覆了我們對於土地公廟的印象,讓我不斷地尋找最好的角度將它拍下,而廟的大小也可以由“桌”上的貢品來去推算,前方也搭了一個迷你的天公爐(如圖二),父親說這是這由前屋主所搭的,原本的樣子沒有圖中所示的“豪華”,而圖中的模樣是後來才慢慢修建的,所以依照時間來推算,這個小小的土地公廟已有一百年的歷史了。
雖然從小就住在竹南,對父親的老家所知也寥寥無幾,但當我踏上老家的那塊土地,望著那屹立不搖的支柱,低頭看著那最原始的小小土地公廟,加上父親的口述,竟也能勾勒出以前爺爺及爸爸以往山中的生活,深深覺得我們是幸福的一代,卻也錯過了挑著扁擔、燒碳煮飯、河邊洗衣的可愛時代,只能從黑白舊相片或是上一輩的回憶而得知一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