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12期 2010/07/01出刊/ 半月刊

 

 

財富是決定社會流動的主要因素─東南亞華人社會領袖地位的形成

【文╱呂欣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在東南亞的華人社會,是處在半自治狀況的殖民政府裡面。而華人社會的運作是靠著地緣性和業緣性為基礎的組織,設立華文學校,建立起特有的文化體系和認同。又因當地政府和民眾的打壓,對於在海外的華人而言,在政治上面他們選擇明哲保身,將所有的心力都投入經濟。

  海外華人孤立無援,本地居民和政府並不歡迎他們,在這個時候商幫就是最好的保護組織。商幫是「地域、商貿、宗教、倫理」合一的組織,以福建幫、廣府幫、潮州幫的情況來看,還要加上一項:語言。幫與幫的畛域,常是語言的不同。說同一區域方言的同鄉,聚在一起,拜自己的神,一同去家鄉外面打拚賺錢謀生,就是商幫的基本性質,也是南洋華人社會的基本型態。我們看,直到現在,南洋華人社會仍是以商人為領導骨幹,而未形成大陸或台灣這樣的「士紳」階層,商團與宗鄉會館又都有極其緊密的關係,就知道要了解東南亞華人社會不能不先了解這個基本型態。

  就我們所知清領時期,因西方開發殖民地而需大量引進華工,清廷被迫開放華工出洋。閩粵地區人民一方面可能與海外接觸較早,另方面受西方列強募工的拉力影響,成為近代中國海外移民,尤其華工移民的主幹。王賡武曾提出,海外華人社會和在原鄉的社會在社會結構上有相同的差異,海外華人社會大體上分為「商」與「工」兩大群體,加上少數受薪的知識份子的「士」,商人是位於社會的頂層。海外華人不是透過考試制度去贏得更崇高的社會地位,因為政府的考選範圍只限於國內,財富等於受人尊重的層度,故「財富是決定社會流動的主要因素,擁有財富將爬上社會等級頂端,而那些失去財富的則會下跌至最低層。」

  但光是有錢是不行的,要成為一個領袖除了必須的金錢財富之外,也要懂的支配金錢,也就是要懂得花錢。因為華人賺的多又漠視當地情況,使得當地居民和政府會覺得華人只是一群吃人不吐骨頭的客人,若是時常花些錢在蓋地方收容守、學校、公益機構、捐款賑災…等,並可以加深自身在社會上的名望。因為在當地受到捐贈的機構或是物品上面必會有紀錄,當連鎖紀錄造成大家對於這個名字很熟悉時,便是累積了個人的影響力。所以花越多錢在公益活動和賑災事務方面的人,便是在當地深得民心並具有領袖地位的華商。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江明修院長
◆ 編輯助理 /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林筱蓉、古儀瑩、江欣潔、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