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恩銘(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李貴文先生在南部六堆地區從事客家研究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歲月,從民國六十四年高一開始,因要到外地讀書,開始與不同族群的同學接觸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族群文化與其他人有所不同,也因此使得李貴文先生產生了研究自己的客家文化的動力,他認為藉由不同文化的比較過程中,才能看出自己本身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以及蘊藏豐富的內涵。
李貴文先生從事研究的範圍很廣泛,從祭拜媽祖的宗教信仰、三山國王信仰、客家人「掛紙」的習俗、到早期的六堆開發史、各類慶典活動等皆有所涉略,而在這樣的研究過程中,對於客家地區的公共事務也積極的參與,例如:擔任客家公益會理事長、客語權益促進會理事長、萬巒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等公眾事務皆熱心參與。李貴文先生作研究的基本理念就是:「在平時中長時間的生活研究就是研究」,所以除了在作客家文化的研究之外,還會積極、熱心的參與生活中的公眾事務,期望從生活的層面來看客家文化的發展,以及從更深入的參與觀察中了解到客家文化的精髓。
在訪問李貴文先生的過程中,很多觀念都顛覆了我在學校所學的認知。例如:三山國王廟的崇拜是客家人對於祖先的崇拜,而非很多文獻資料所看到的自然神的崇拜;在萬巒地區的族群互動中,排灣族、平埔族、客家人的關係中,排灣族與客家人的關係較好,而與平埔族的關係可能會產生一些互相攻擊的事件,而一般客家人會吃的樹豆,其實是排灣族的主食,是因為萬巒的客家人學習之後,將其改良,並且傳播出去,才成為現在大家較熟悉的樹豆;另外客家人來台開墾的時間或許早過鄭氏治臺時期,且與鄭成功之間的關係也不是我們一般所想像的。至於上述所說的種種例子,也很難在此說明的清楚,相關的訊息可以多去參考李貴文先生所寫的文章。
李貴文先生雖然沒有很深厚的學術背景,但他所作的研究卻是比一般的學術研究更有可看性,在很多學術文章中也都有引用到李貴文先生的觀點,例如簡炯仁對於屏東地區的研究中就有引用到,所以李貴文先生研究價值是可以被肯定的,而且李貴文先生對於六堆客家地區的發展、文化傳承也可以看到他的貢獻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