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聯合報】
中大客家學院長江明修努力打造全球客家研究重鎮。
記者曾增勳/攝影
「我小時候就喜歡聽『李文古』客家笑科」,學公共行政的江明修,3年前出任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令人訝意;其實他從小就充滿客家情,現正帶領中大朝全球客家研究重鎮邁進。
江明修關心客家早有跡可尋,他留美回國到政大執教,不但與彭欽清教授(馬英九總統客語老師)在政大輔導客家社團,關心客家議題;在國內社區大學方興未艾之際,他也回鄉奔走籌設苗栗社區大學,如今苗栗社大已邁入第11個年頭,學員數已達3、4萬人次。
叔母帶大 從小聽李文古
江明修(1959年生)是苗栗縣公館鄉人,父母江增祥、賴桂香夫婦都是國小老師;因忙於教育,他與姊姊江麗文、弟弟江明憲,都是叔母帶大的,每年母親節禮物他都買兩份,叔母有如奶媽。
「江平成講古、李文古笑科,豐富了我的童年」,江明修說,在電視未普及的年代,收聽中廣廣播是多數苗栗人的娛樂,他聽講古、三腳採茶戲、「苗栗之音」新聞、客家八音,知道許多客家人文典故。
江明修(右)幼年與姊姊江麗文、弟弟江明憲合影。
圖/江明修提供
讀客家源流考 尋根溯源
「小時候我還以為台灣人就是客家人」,江明修考上建中才離開客家莊,看了客家籍作家吳濁流的「無花果」,了解台灣人為什麼是「亞細亞的孤兒」?讀了羅香林的「客家源流考」,激起他研究客家源流、族譜的興趣,發現祖先就來自土樓故鄉福建省永定縣高頭鄉。
他與太太劉梅君政大研究所畢業後,前往美國南加大深造,分獲公共行政、社會學博士,回國在政大任教。江明修認為學術不能關在象牙塔,應跟社會、社區互動連結,並與媒體、政界、學界廣泛接觸。
留美菁英 回鄉推廣教育
「老一輩常批評書念越多跑得越遠,越不關心家鄉」,江明修常自我惕勵,16、7年前的苗栗縣高等教育貧乏,地方派系鬥爭尖銳,甚至背上「買票縣」汙名,他開始回鄉關心,並付諸行動。
「台北能,苗栗也能」,不久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開辦,他在地方有志之士支持下,先成立「苗栗社區大學協進會」,爭取當時縣長傅學鵬的支持,傅學鵬見諾經費補助,建台中學董事長劉錦志也爽快提供教室,苗栗社大於民國88年10月順利開課,成為國內第3所社大,他也出任社大校長。
江明修說,苗栗社大已邁入第11年,每學季學員增加到2、3千人,除苗栗校本部外,也在頭份、竹南、通霄、苑裡開班,課程多達上百種,發揚客家文化、語言、禮俗,文化創意產業,更是主流課程。
江明修(左)11年前拜訪當時苗栗縣長傅學鵬(左二),請協助設社大。
本報系資料照
客家書院 推廣到泰、日
「中大客家學院要與社區大學、客家書院建立臍帶關係」,江明修認為很多客家禮俗、文化面臨流失,只能「禮失求諸野」,這方面苗栗社大表現亮眼;中大客家學院與海內外客家社區、學界密切連結,廣設客家書院就是重點之一。
他說,除已在龍潭、平鎮及泰國曼谷成立客家書院外,也積極與中壢、新埔、新屋,以及新加坡南洋總會、日本京都府立大學合作,也將成立客家書院。
培植人才 師徒制傳薪火
在立法院通過客家基本法13條,賦予法制化後,江明修認為今後客家族群權益更具保障,高普考從今年起也加考客家行政科;但客家最大危機是年輕人裹足不前,因此中大也在推動人才培植計畫,採取師徒制,希望將年輕一代帶起來,並從全台61個客家鄉鎮市鞏固做起。
中大客家學院邁向第8年,大樓10月將啟用,未來除建立客家數位資料庫、客家政策智庫,亦將爭取國家級客語認證中心,成為全球客家研究、推廣重鎮與交流平台。
爭設博士班 五主軸鑽研
江明修也積極爭取在客家學院成立博士班,並提出「當代客家之全球發展」大型整合計畫,分為語言傳承創新與傳播、客家政策智庫、客家公民社會、客家文化創意產業、台灣客家與世界等五大主軸,以建構客家學全球化研究學門。
他曾任政大公行系、第三學門研究中心主任,在公共行政、非營利組織學有專精;他關心苗栗家鄉,與前縣長傅學鵬亦有深交,傅想培養他接棒,一度支持他角逐立委,並獲當時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支持,但最後在家人反對下,打退堂鼓。
鄉親參政少 促族群重視
江明修說,宋楚瑜當時笑他缺乏參政勇氣,當時他曾有參選意願,但一時猶豫就錯失了機會。如今台灣政壇,客家菁英勇於參政也真的較少,相對地也影響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值得客家族群重視。
他的太太劉梅君是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長期關心勞工與弱勢團體,曾陪勞工團體走上街頭,10年前她生產第二胎時喪失一女,質疑醫療疏失,悲痛之餘,亦挺身而出成立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擔任執行長,為台灣醫療問題發聲;後老天有眼,也讓她再添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