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尹萱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本書的作者是北台北大學的丘昌泰教授和台灣大學的蕭新煌教授。全書以臺灣與全球經驗的比較視野,探討世界各地的客家與在地客家社會,論點宏觀,並且在產業、語言、家族、通婚、藝術、政治、宗教、信仰或族群關係間,產生之特有的樣貌加以觀察客家族群,是如何維持其客家認同和建立客家意識。
全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臺灣經驗」,總共蒐集了十餘篇論文。包括的主題有:思考客家研究、探索臺灣客家企業家、了解客家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解讀客家禮俗、理解族群意識與文化產業、透視電影中的客家、分析客家女性、再探客家語言之變貌......等等,從這些國內學者所發表的論文議題,不僅範疇豐富且多元,這也顯示了國內客家研究成果已經逐漸建立一定水準的基礎和內涵。
第二部分為「東南亞與日本經驗」,總共有七篇論文。除探討東南亞國家的客家認同,以及其限制之外,還有針對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日本......等國的經驗,來探討客家族群的遷移經驗,以及其與在地社會文化互動的種種痕跡,俗語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句話也驗證了客家遺緒。
第三部分為「中國經驗」,共兩篇論文。分別是客家最典型的比較範例--廣東梅縣客家組織特性的剖析;和對江西銅鼓縣移入客家融入當地社會經驗之考察。
本書很值得閱讀的原因,除了從收錄的十九篇論文中,欣賞相關學者們對客家論文的鋪陳架構與比較之外,其所涵蓋的臺灣、東南亞、日本與中國經驗中的客家多樣議題,讓讀者瞭解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的互動已呈現出明顯的多元風貌,這對於建構客家研究必要的脈絡性和比較視野,相當有其珍貴之處。並且啟發後代客家族群,發展前景之方向。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