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10期 2010/06/01出刊/ 半月刊

 

 

讀書摘要

【文╱吳依萱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英文部份】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認同是自己定義自己,或是自身以外的世界來定義,並且這是一個相互不斷變化的過程,意即認同沒有絕對,自我的認同隨時在變動。
◎Barth談到認同是自我歸因,或是由其他團體來歸因的。也就是說,族群團體與認同的形式是從互動中指派而來的;或是自己宣稱自身的認同為何。
◎本章的研究聚焦在族群與種族認同的建構、再建構與分解。而這樣的一個過程是族群或種族與社會文化環境、其他團體互動的結果。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and Racial Identities
◎認同並非是絕對的,而是可改變的、因情況而定,或是多樣性的。
◎Maturin道出環境論者的研究缺點,Maturin認為他的認同是相應的不斷變化而來的。
◎兩個變項:認同的廣泛度,指分派與主張(宣稱)。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Ethnic and Racial Identities
◎族群與種族的認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與其社會生活和集體行動有關係。
◎例如1990年,在南非對於種族的社會生活有嚴格的規定,意即「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由此可知,這時期南非種族內的認同方式,其連帶的深厚的。
◎但從1994年開始,南非政府讓種族內的認同連帶變得薄了,也就是讓種族內組織與其社會生活逐漸疏離。
Assignment and Assertion
◎在這個部分,環境因素的論述並非是最重要的,而是團體的族群性與種族的動態過程為論述的重點。
◎也就是說族群與種族的認同包含了接受、抗拒、選擇、說明、創造、再定義、拒絕、防衛等特點。
◎建構論者延申環境論者的論點,除了族群與種族的認同除了環境因素之外,還包含他們的建構、形塑與再形塑,同時族群與種族的認同也存在邊界上的問題。
Boundary, Perceived Position, and Meaning
◎同標題,作者討論了族群與種族認同的邊界、感知的位置與意義為何。
◎由三者的討論,可看出族群與種族認同是有其維持、抉擇、強迫、逐漸破壞等因素所影響而來的。
Diversity in Ethnic and Racial Identities
◎作者由thin identity至thick identity與assigned identity至asserted identity的兩條軸線所構成的四個象限來討論,認同相應的不斷變化。

【中文部份】:〈身份與認同—日月潭邵族的族群構成〉
一、前言
  Leach以對關係和脈絡的強調,來看社會結構本身所存在的動態性。也就是說要瞭解一個族群,必須從該族群與其他族群的互動關係、還有該族群在當地生活的脈絡來瞭解一個族群的內涵。作者舉出他對中國雲南傣族的研究,並與其他國家的傣族做比較,發現既使是同樣是傣族,但不同地區與社會環境,發展出不同類型的傣族文化。前言最後,作者提到leach研究的缺點是忽略了對族群內部如何認定自己身份的討論。因此作者以日月潭邵族為例,認為要討論一個族群,應該包括「某某族是什麼?」跟「誰是某某族?」這兩個問題,前者是討論某某族與外在場域的互動關係,後者則是討論某某族如何認定自己。

二、邵人的族群分類世界
  作者從土著觀點來看邵族,文中提到邵人對自己所處的社會世界的族群面貌有很清楚的分類觀念。除了對各族的認知之外,族人與不同族的交往也受到歷史關係的深刻影響。例如與泰雅族的世仇、與布農族人的通婚行為。

三、誰是邵族?--身份認定的文化制度
  學者陳奇祿對於邵族社會的統計可看出其顯然擔心因外族血液的進入,會使邵族失去該族的純質性。但作者認為事實的情況卻是,邵人意識仍強,同時文化特質也常在,而這又是為什麼?由後面的論述可以看出,邵人藉由傳統的特殊文化制度,如節慶的爐主與先生媽,來維持邵族人的身份認定方式。

四、族內的外族
  經過了爐主的儀式,使得外族媳婦為邵人及其祖先所接受,但這些儀式認可的族人之原籍,卻永不會為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村民所忘記。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已當過和未當過爐主的外族媳婦,並無太大差別。另外作者還提到外族媳婦當爐主是一種向邵人祖靈許願與還願的交換關係。

五、阿里山與逐鹿--認同的兩難
  從阿里山、嘉義大埔、以及白鹿傳說等要素,可看出,邵族從外遷徙而來的可能事實。作者整理出八點邵族認同兩難的狀況:1.邵族就是邵族,但近於布農;2.邵與鄒同一族;3.知悉傳說,但未意識到族屬問題;4.悉傳說,但對源起陷於矛盾者;5.不是追白鹿,而是被人追,強烈懷疑與曹族不為同族;6.直接否定與阿里山的關係;7.自信於自己傳統者;8.缺乏清楚的族類稱謂者。

六、「祖靈型認同」與「族群運動」
  邵族的認同關鍵性是公媽籃和八月新年時段的連續儀式,是屬於「祖靈型認同」,而「典型原運」則與邵族的當前生活關係距離遙遠,因此較無法有認同感。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江明修院長
◆ 編輯助理 /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林筱蓉、古儀瑩、江欣潔、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