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10期 2010/06/01出刊/ 半月刊

 

 

從《情歸大地》看「一八九五」—李喬專訪

【文╱古佳惠、游明潔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2008年晚秋,首部客語史詩電影「一八九五」跳脫了過去台灣電影以個別符號(如客語、山歌、客家場景等)呈現客家意象之模式,極具客家觀點的視角,以細膩的文史考究重現1895年的台灣社會,詳細刻劃客家族群在這場慘烈的「乙未戰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電影主要描述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將台灣割讓予日本,於日本接收佔領台灣之時,「客家三傑」吳湯興、徐驤和姜紹祖於苗栗結義,組成客家義軍奮勇抗戰的歷程。於此,重現過去歷史教材中,不曾提起的客家族群起身保家衛國的事蹟,擺脫過去客家族群保守、畏懼或膽怯,不敢與當局反抗的刻板意象。此部電影乃改編自文學客籍作家李喬作品《情歸大地》,電影「一八九五」的完成,可謂李喬於幕後極力推動。本期電子報之客家菁英描述,即專訪這位電影「一八九五」幕後推動者—李喬。

  有鑑於客家族群媒體進用使用權的平均分配,平面媒體、廣播媒體和電視媒體之客家電視台等專屬平台,陸續製作極具客家文化的節目或紀錄片的影像捕捉地方風俗民情,倘若客家文化、族群語言和身影不再侷限於電視機框架或頻道與平面文字的描述,能夠透過電影平台的休閒娛樂性質,吸引年輕族群或非客家族群走進電影院觀賞,抑或藉由電影於國際間交流,對客委會和多年極力推動客家文化的致力者,皆是共同所期盼的目標。再者,希冀客語能夠於公共領域發聲,因而以客語發音的劇情「院線片」,在改編客籍文學作家李喬的《情歸大地》文本下,有了政府與民間共同合作拍攝電影的構想和實踐目標的機會,電影「一八九五」拍攝源起即為如此。

  台灣人保家衛國的精神,可謂貫穿李喬的文學觀、文化觀和國家觀,皆於《情歸大地》四個字。對於改編至電影作品的期待,原想以黃賢妹作為主軸的「女性電影」為構想,強調台灣歷史上的女性如何面對不平靜的生活環境,展現生命之力。於此,卻也產生了文本詮釋間的交集與互斥。猶以電影中妻子黃賢妹為丈夫洗腳的畫面,李喬認為如此呈現可謂重大的錯誤,電影對男尊女卑的詮釋破壞了極具哲理的敘述和精神。原著所傳遞人與土地的連繫關係,是倆人湊合著一同搓著自己和對方腳上的泥垢,怎麼也搓不乾淨?「…本來,人就是泥做的。小時後問媽媽︰我從哪裡來的?媽媽就說︰泥土裡蹦出來的。有道理呢!」吳湯興對著妻子說,生命來自於泥土,人終究還是會回到泥土裡的,面對人總是想侵佔他人的土地,實在無可奈何。因此,電影詮釋出的以夫為重,妻子應有的溫順美德,顯然與原著所傳遞的《情歸大地》四個字有所差異。

  土匪的安排,電影「一八九五」和原著亦有不同詮釋,相較於電影中土匪戀上黃賢妹的劇情,原著更是為此紮實地描述黃賢妹精神世界裡的傷痕,不停於惡夢中隱隱作痛,當年頭份鎮上對於黃賢妹遭受土匪欺負的種種謠言,亦伴隨著人生烙印在內心深處。回憶起當時目睹土匪對好友的戲弄與姦污,憑自己的武功底子,卻無法相救,眼睜睜地面對玩伴知己受到傷害,「我心頭一直有個痛,種種謠言,跟我連連惡夢有關,我的人生看法,我的人生永遠有個虧欠…。」黃賢妹內心十分自責,更是無法原諒自己「我,黃賢妹,要怎麼樣,過這一生呢…?」。黃賢妹的殉死情節處理,電影於最後以字幕「尋夫未果,投井獲救後,絕食自盡」,李喬表示,黃賢妹的殉死並非單純所謂的尋夫未果而「殉情」,抑或「殉國」之說,「…我不會去殉夫的;雖然我還年輕,卻也經歷了人世種種,對於生命我自有安排。…」黃賢妹瞭解,在面對生命中的缺陷時,勢必要有所抉擇,亦不可否認,和內心世界的傷痕有著相當關係牽連著,於此型塑出土匪的角色。

  李喬認為,仍有諸多極具戲劇的精采故事未於電影中呈現,實為可惜,如原著中所創的平埔族最厲害的巫師「巴赫阿娜」,以及吳湯興外祖父吳阿清遭毒蛇咬而逝,血流於土地,抑或「巴赫阿娜」的消失,吳湯興於八卦山戰役戰死化為血雨,皆是一種人回歸於土地的意象。此外,電影以日本人作為故事主述,似乎推翻了原著《情歸大地》以客家族群為發展的主軸線,將台灣各族群團結的表現視為配角一般。儘管電影「一八九五」的呈現不如所期待的完美,而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不可抹滅的是,電影表現出的那種保鄉衛民、團結、堅持與不屈服的「硬頸精神」,李喬仍給予正面的肯定。最後,李喬更表示,儘管電影曾獲選為台北縣政府舉辦的「山城影視節」開幕片,又為2008年影評人協會十大華語片之一,又於「2009年台北電影節」遴選為華人影像精選單元,電影其藝術成就,更獲為2009年電視金鐘獎最佳攝影;電影於國際間也獲得殊榮,不僅入選第28屆「伊朗影展」外,亦獲新加坡亞洲電視節之最大獎「最佳戲劇」,但用心比經費更重要,希冀電影專業之外的理想者能夠拍出更多好看的電影。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江明修院長
◆ 編輯助理 /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林筱蓉、古儀瑩、江欣潔、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