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現在大家熟知的客家擂茶,多半都是甜的,但是在中國,卻不見得只有客家人在喝擂茶,而且擂茶還是鹹的,還可以當作正餐來吃,顛覆台灣民眾對於擂茶的印象,在國家圖書館在地紀錄片影展中,桃園楊梅人的客籍導演彭啟原,就將自己10多年來,透過鏡頭紀錄到的兩岸客家庄,經過2、300年分隔後風俗習慣,因為時空變遷而改變的影像資料,整理為紀錄片,近期會在國家圖書館展出。
親自走遍兩岸的客家庄,彭啟原用影像記錄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並整理為紀錄片,提到當初會選擇客家影像工作,他表示其實是因為在語言上較容易融入情境,能深刻挖掘不同的文化內涵。
客家紀錄片導演 彭啟原:「移民的問題,開墾的問題,你在書上看到的是表象,書上看到的是表面的東西,和老人家問的時候,最有感情的東西就會出來,那我感情會被帶動,就是會想做下去。」
對於兩岸的客家文化,彭啟原表示,經過2、300年的分隔,其實唯一沒有改變的就是祭儀,保留客家人崇敬天地的精神,但是因為台灣歷史環境的特殊性,義民祭反而是台灣,自行發展出的民俗文化。
此外,現在大家常喝的客家擂茶,其實在中國廣東陸豐,卻是鹹的口味。
客家紀錄片導演 彭啟原:「我們這邊的擂茶完全不是,和飯沒有關係,就是休閒吃甜的,中國那不是,完全就是為了人家說的,很辛苦,做工很熱,回到家可以吃,甚至正餐。」
用了10多年的時間,記錄整理成客家行腳紀錄片,彭啟原透過鏡頭,說著各地的故事與歷史文化意涵,在紀錄片完成以後,他認為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現在想專心培育影像記錄人才,讓更多人透過鏡頭,關心在地的文化。
資料來源:
http://www.hakkatv.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