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羅玉芝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根據日本人用漢字寫成的最早歷史文獻《古事記》(714)和《日本書記》(720)記載,在日本應神天皇(即位於270)時代,曾有百濟學者王仁將《論語》、《千字文》傳至日本(應神16年,286)。漢字傳至日本當在三世紀(約三國時代),而在日本宮廷和上層社會中傳布開來當在四五世紀。
漢字傳到日本之前,他們本無文字。剛開始使用漢字時,當作一種外文使用,也就是書面上使用漢文,但和口語不發生關係。兩種語言接觸久了,日本人所寫的漢文變得不像純粹的漢文;另外,他們也逐漸想到利用漢字書寫自己的語言。日本字母“假名”()於是產生。
日本人借用漢字也有方音的區別。從時代來說,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傳過去的讀音,日本人稱之為“吳音”;在中國唐代傳過去的讀音,日本人稱之為”漢音“。吳音與漢音分別反映中古時期漢語南方語音和北方語音的面貌。
漢字譯音還原的步驟
首先必須知道漢字在借用當時的讀音和現代讀音的差別。
由江戶時代契沖創造,並由後代學者所補訂的歷史假名表記法─“歷史假名遣”代表平安朝中期以前的語音狀況,也就是反映吳音漢音較原始的語音系統。
知道“歷史假名遣”在當時代表的音,同時知道日語語音體系和漢語語音體系的差異,便可以推測當時日本人如何轉寫漢字讀音。最後根據日本的漢音、吳音擬測中古漢語的語音。
待續…